【慈濟共善學思會6-3】以慈悲為橋、以行動為本 何日生:善文明是人類共榮共存的新啟蒙


【慈濟共善學思會6-3】以慈悲為橋、以行動為本 何日生:善文明是人類共榮共存的新啟蒙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唐有為、林佑威、陳巧紜/台北報導


面對全球政治撕裂、貧富懸殊與精神迷失的時代挑戰,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暨慈濟學術委員會召集人何日生教授,於27)於出席 由慈濟、唐獎及羅馬俱樂部共同舉辦,CNEWS匯流新聞網協辦的「善文明:利他、和合、永續」全球共善學思會,發表主題演講〈利他與善文明〉,提出以「利他為動力、和合為方法、共善為目標」的人類新文明藍圖。


何日生表示,近代社會對「自由」的過度追求,使其淪為慾望膨脹的藉口,導致物質繁盛卻精神貧乏。他認為真正的自由應建立於相互支持與奉獻之上,當個體的實現依附於對他人的成就與貢獻,社會才能由自我中心轉向互助共享,「利他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


針對「平等」,何教授指出現代人常誤解為「人人相同」,反而造成對立與嫉妒。他援引荀子「不一而齊」之論,強調真正的平等在於尊重差異、求同存異。他以中華文化龍的象徵,融合蛇身、鹿角、魚鱗、鳥翼,說明多元融合的智慧,強調唯有在差異中達致平衡,社會方能穩定永續。


至於「博愛」,何日生提出「共善」的新概念,認為西方的博愛根源於對神的信仰,東方的慈悲則來自人心本性;而「共善」超越宗教藩籬,象徵跨文化的合作與包容。他以慈濟在土耳其、印尼、非洲的跨宗教援助為例,指出「宗教應成為橋,而非牆」,唯有合作才能彰顯人性的共同善意。



從哲學層面,何日生闡述「善」的多元詮釋,孔子重修行、老子言「上善若水」、佛家倡「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皆以利他為本、以行動為證。他提出「利他的四要素」:同理、慈悲、愛與寬容,認為這是社會重建信任與合作的根基。


何日生以紫禁城「中和、保和、太和」三殿比喻和合的層次,分別象徵內在平衡、社會安定與天下共榮,指出「守中致和」是邁向永續與和平的核心精神。


在政治與經濟面向,何日生提出「利他經濟」概念,主張以合作取代競爭、平衡企業利潤與社會責任,並讓科技與創新服務人類整體利益。他強調:「當政治以民本為基、宗教以慈悲為橋、經濟以合作為軸,人類才能邁向共榮共善的新時代。」


何日生最後總結指出,善文明不只是理念,更是一場行動革命。唯有以利他為動力、以和合為方法、以共善為目標,世界方能重燃人性光輝,開啟新世紀的人文啟蒙。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林佑威 陳巧紜。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慈濟共善學思會6-4】波赫士啟發佛教式解放 西爾維亞:新人文主義要學會「無我與開放」


【慈濟共善學思會6-5】從災後重建到善文明實踐 陳振川:以慈悲文化打造具韌性的新台灣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