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共善學思會6-4】波赫士啟發佛教式解放 西爾維亞:新人文主義要學會「無我與開放」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張孝義、林佑威、陳巧紜/台北報導
羅馬俱樂部共同主席、西爾維亞・齊默曼・德爾・卡斯蒂略(Silvia Zimmermann del Castillo)於(27)日出席由慈濟、唐獎及羅馬俱樂部共同主辦,CNEWS匯流新聞網協辦的「善文明:利他、和合、永續」全球共善學思會,以〈從Borges到全球人文主義:善之哲學〉為題發表演講,從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的思想出發,闡述人文主義革新的必要性。
「世界所需要的,是一場 新人文主義革命。」西爾維亞指出,波赫士不僅是阿根廷文學巨匠,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在文學中開啟人文主義革命,啟發後世以詩性思維重新理解人類存在。即便波赫士生前未料及作品的深遠影響,後來的量子物理學家在其文學與詩歌中,發現跨越疆界的知識與詩意世界。
「我們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文化的一部分。」西爾維亞引用波赫士思想指出,人類應對不同文化保持開放態度,而非恐懼與排拒。波赫士讓阿根廷文化吸納包括佛教在內的多元思想,主張透過相互學習達到心靈解放。她說:「佛教並非教條,而是一種讓人從自我中解脫的道路。」
西爾維亞分析,波赫士經常以「鏡子」比喻存在的幻象,他認為「自我」並非真實,而是夢的投射。這種「非我」概念與佛教思想呼應,啟發現代人反思西方個人主義的侷限。「若能從自我中解放,我們將更快樂。」她說。
西爾維亞強調,「新人文主義」並非追求確定性,而是追求開放與共享。人類不該企圖主宰世界,而應學會與世界共存、共變。她以詩意的譬喻總結:「新人文主義不是終點,而是一座充滿小徑的花園,邀請我們一同走向未來。」
最後,西爾維亞表示,藝術與人文的力量能引領人類從混亂走向平衡,從自我中心轉向利他合作,這正是「善文明」論壇所倡導的核心精神。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林佑威 陳巧紜。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慈濟共善學思會6-5】從災後重建到善文明實踐 陳振川:以慈悲文化打造具韌性的新台灣
【慈濟共善學思會6-6】日本羅馬俱樂部會長林良嗣談「改善韌性、提升永續」 以曼谷經驗示警都市失衡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張孝義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