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咖啡坊》關稅大戰下美國汽車—下 (下/克萊斯勒篇)(邱文福)

川普掀起的全球關稅大戰,台灣多個焦點放在汽車問題上,還點出了美國車在台灣消失的問題,引發很多揣測。事實上,美國車在台灣的興亡,除了早期我國設置的關稅與貨物稅障礙,還有嚴重的引擎容積標準課徵牌照稅問題,對克萊斯勒車廠而言,設立分公司後,主事者好大喜功、短視近利,加上後來的決策草率才是在台淪亡主因。



克萊斯勒在台灣探源

美國車在台灣,無論是外匯管制時期或開放進口初期,克萊斯勒是聯晟徐家與國民黨營的裕台企業,福特1970年代進入台灣成為分公司後,業務有六和企業宗家主持,每每都以經營國產組裝方式介入進口車,不僅美國福特如此,一度擁有高級車群(Aston Martin、Jaguar、Volvo的時期也是同樣心態,所以進口系列乏善可陳),而聯晟後來轉讓給順益企業林家,裕台的道奇系列讓給了英商太古集團。



這在1980年美系車限量開放仍無改變,即使正式開放進口後,太古標達與順益聯晟都屬於十足保守型的企業,其中順益聯晟的行銷系統特色是,全台灣都有自有土地廠房,以諸侯般的分公司主導模式行銷,所有集團商品都納入分公司,而順益最重要業務是日本扶桑大貨車,因此直白地說,克萊斯勒只是小媳婦,車子好不好賣靠產品自身運氣,因此也就一直像小媳婦。





《汽車咖啡坊》關稅大戰下美國汽車—下 (下/克萊斯勒篇)(邱文福)

1980年代克萊斯勒在台灣的熱門車款。(網路截圖)



分公司設立創造奇蹟

直到1990年左右,克萊斯勒創立了台灣辦公室CTO(Chrysler Taiwan Office),主事者許克威先生苦思壯大台灣,直到變成分公司規模。當時遇上聲寶集團極力思考壯大脫離家電領域,於是闖入汽車領域,圖謀有朝一日成為供應商。因此許某與聲寶集團聘請的陳家淦一拍即合。



他們擬出一個3千輛特惠車,在順益聯晟與太古標達都拒絕購買後,讓聲寶正式成為第三個總經銷。自此,克萊斯勒的分公司格局定案,總代理變成總經銷之一。



聲寶集團加入克萊斯勒台灣「鯰魚」後,果然刺激了整個銷售系統,甚至很快又加入政商關係甚佳的煤礦潘氏集團的「士新汽車」新成員,台灣出現四家重量級總經銷商,鼎盛時期全台擁有286家銷售據點,賣出超過一年2萬輛。還引起總部董事長訪台的世界級新聞,造訪晚宴還炸出每家總經銷各加碼購買1千輛Neon車的業績,這讓許克威先生立馬升任東亞區執行官。



過量導致末端追殺賠售

全台286家賣店的結果當然是殺雞取卵,四家總經銷權都在庫存壓力下擊出不同等級的賠售行為,Neon車系初期的熱銷也引來產品不佳的抱怨,追加討好大老闆的行為無疑成為自殺式墜樓動作。離譜的是此時卻由分公司主導通路合理化戰略,亦即執行消滅286家賣店成為只要留下75家的計畫,地方據點們於是殺價更烈,想方設法壯大圖存,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事實上,這項合理化運動的戰略是消滅四家總經銷,改由分公司直接管理76家經銷商,完全忽略286家時期四家總經銷扮演的財務支援腳色,分公司想的甚至是將分潤從14%降為8%甚至反過來吸食賣點的利息。就是原本四家總經銷已經赤字經營,分公司最後居然還想吸納賣店的利息負擔,完全忽略經營實境的困局,短視近利好大喜功壞事。



##大中國區讓壞事惡化

更慘烈的是,中國開放後導致台灣地區高管直接高升為大中國區主事,升官發財之餘,用中國概念看台灣,凡事就變成無足輕重不在乎。最終台灣區的通路合理化變成286家幾乎全數淪亡,僅剩個位數存活後,售後服務體系簡直就是把車主當成棄嬰,原本建立的數萬車主還存有盼望的寥寥可數。



稍後的變局是,克萊斯勒短暫成為德國賓士禁臠,台灣從過去四家總經銷全消亡後,變出裕隆集團的「中華克萊斯勒公司」,投入全新組裝生產銷售計劃,唯一產銷過去售價65-80萬元及休旅車CARAVAN高級版Town $ Country並捨棄2.5引擎只供3.3高稅金款式,年度銷售繼劃定為售價99.8萬及8千輛,忽略了過去最高賣出2500輛的事實。



這種在前面亂局完全未經收拾後,就以為江山可以重來的輕率決策,導致中華克萊斯勒在兩年左右就卸甲收兵,讓克萊斯勒從此消失在台灣。(全文完)





台灣中華克萊斯勒組裝生產銷售計劃錯誤的休旅車。(網路截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