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醫收養罕病童 罕基會創辦人讚地表最偉大生物

愛有很多模樣,單身的中山附醫新生兒科主任王杏安對罕病童柴柴(化名)的愛,突破血緣框架,無私收養生病的孩子,讓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形容是「地表最偉大生物」。

今年6歲的柴柴患罕病結節硬化症與多重障礙疾病,王杏安今天在記者會憶起初相遇是柴柴剛出生後17天。柴柴是兒虐個案,因父母照顧不當,住進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柴柴可愛的臉蛋、圓滾滾大眼和堅貞微笑,融化了王杏安的心,讓她準備新生兒專科醫師考試的日子裡多采多姿。

罕見疾病增加社會局尋找安置處的難度,等待期住在醫院的柴柴,可愛服飾都是醫護團隊合購、在醫院舉行收涎儀式,柴柴的日常被鏡頭紀錄,是王杏安珍貴寶藏,她漸漸產生領養念頭,堅信「這世界上沒有人比我更適合當他的媽媽」,歷經3年繁瑣程序,終於在去年成為合法母子。

愛有很多模樣,對王杏安而言,愛是陪伴,在柴柴反覆泌尿道感染,合併敗血症及癲癇,曾3年內感染住院近30次,鬼門關前走了幾回,都有王杏安的陪伴,如今柴柴最喜歡說「愛媽媽」。王杏安說,柴柴讓她成為更好的醫師,不再只有在診間開藥,而是感同身受,接住更多罕病家庭。

在罕見疾病基金會成立20多年的時光,陳莉茵看過承擔不起照顧罕病兒童壓力的「落跑」家人,其中結節硬化症的孩子會四處長結節,讓父母心有千千結,王杏安跨越血緣與疾病界限收養柴柴的故事是罕見的愛,她更形容王杏安是「地表最偉大生物」。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蔡政道說,結節硬化症是影響多種器官的罕病,因體內類似控制細胞生長的煞車基因異常,身體多處出現「結節」般小腫瘤。每6000名活產寶寶就有1人罹患,推估台灣病友超過3萬人,但健保資料庫登記僅792人,與易延誤診斷有關。

目前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治癒結節硬化症,雖然結節多為良性腫瘤,可能影響腦部、腎臟、肺臟等,蔡政道指出,結節硬化症病童到青春期,臉部皮膚顏色偏紅,長出白色斑點,所以被暱稱為「小瓢蟲」。病童最怕頑固性癲癇,如未能及時治療,可能造成智能受損、學習障礙。

蔡政道說,罕見疾病個案的家長是非常孤單,在醫院端很難解決非常細膩的問題,鼓勵家長參與病友團體,可提供病友家庭醫療資源協助,也提供心靈支持,彼此經驗分享、打氣,是非常好的出口,成為抗病路程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