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4/2關稅新規 PwC Taiwan提出趨勢分析及關鍵提醒
川普4/2關稅新規 PwC Taiwan提出趨勢分析及關鍵提醒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07 09:39:49)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根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簽署新的行政命令,實施對等關稅措施,針對各國輸美商品調升進口關稅。
作為川普上任第一天宣布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的一部分,他宣稱比起其他國家對美國商品徵收的關稅,美國僅是給予「減半徵收」的關稅而已。
4/2開始的美國關稅新規,包含:(1)已於3月26日宣布,從4月3日起,對於所有外國製造的汽車及汽車零組件,將徵收額外25%的關稅;(2)4月5日起,所有進口商品將適用10%的基礎關稅;(3)另將於4月9日對於部分國家,實施新的對等關稅。例如,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徵收34%的對等關稅(疊加在之前徵收的20%額外關稅上),台灣為32%,越南為46%,印度為27%,印尼為32%,泰國為37%。
依照新的行政命令,目前只有部分產品豁免於對等關稅的影響,包括目前受第232條款影響已增加25%關稅的鋼鐵及鋁產品、汽車及部分汽車零組件,符合美墨加自由貿易協定原產地的產品,以及銅、藥品、半導體、木材製品、某些關鍵礦物和能源及能源產品。
由於川普也預告不久後會繼續發布新一波的關稅措施,對於未來的課稅趨勢,資誠美國業務負責人蘇宥人表示,首先,雖然目前半導體、藥品、銅及木材等產品暫時豁免,不須課徵對等關稅,但未來川普是否對於以上產品開徵232條款關稅仍有待評估,相關產業須積極準備應對。
再者,在加拿大及墨西哥暫緩依IEEPA課徵25%額外關稅的情況下,短期內符合美墨加自由貿易協定(USMCA)原產地的商品將繼續不受對等關稅影響,不符USMCA的商品除能源產品外,則須適用12%的對等關稅,但25%額外關稅一旦恢復課徵,所帶來的影響仍是必須考量的。
此外,專責海關及國際貿易管理的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李益甄也提醒,包含台灣在內,川普對越南、印度、印尼及泰國等國的對等關稅課徵,表示美國為充分防堵中國大陸產品繞道進入美國市場,已採取相應的作為,各國近期內也將會啟動與美國的經貿談判,以謀求降低關稅。在最終談判結果出爐前,比起進行大規模的供應鏈移轉及對外投資,企業先分散供應鏈應是較好的選項。
李益甄進一步表示,美國關稅政策仍有動態調整的可能性,但利用美國現行的自由貿易協定及首次銷售原則(first sale rule)等優惠措施,還是能一定程度地緩解高關稅帶來的轉單壓力,企業應及早規劃因應。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07 09:39:49)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根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簽署新的行政命令,實施對等關稅措施,針對各國輸美商品調升進口關稅。
作為川普上任第一天宣布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的一部分,他宣稱比起其他國家對美國商品徵收的關稅,美國僅是給予「減半徵收」的關稅而已。
4/2開始的美國關稅新規,包含:(1)已於3月26日宣布,從4月3日起,對於所有外國製造的汽車及汽車零組件,將徵收額外25%的關稅;(2)4月5日起,所有進口商品將適用10%的基礎關稅;(3)另將於4月9日對於部分國家,實施新的對等關稅。例如,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徵收34%的對等關稅(疊加在之前徵收的20%額外關稅上),台灣為32%,越南為46%,印度為27%,印尼為32%,泰國為37%。
依照新的行政命令,目前只有部分產品豁免於對等關稅的影響,包括目前受第232條款影響已增加25%關稅的鋼鐵及鋁產品、汽車及部分汽車零組件,符合美墨加自由貿易協定原產地的產品,以及銅、藥品、半導體、木材製品、某些關鍵礦物和能源及能源產品。
由於川普也預告不久後會繼續發布新一波的關稅措施,對於未來的課稅趨勢,資誠美國業務負責人蘇宥人表示,首先,雖然目前半導體、藥品、銅及木材等產品暫時豁免,不須課徵對等關稅,但未來川普是否對於以上產品開徵232條款關稅仍有待評估,相關產業須積極準備應對。
再者,在加拿大及墨西哥暫緩依IEEPA課徵25%額外關稅的情況下,短期內符合美墨加自由貿易協定(USMCA)原產地的商品將繼續不受對等關稅影響,不符USMCA的商品除能源產品外,則須適用12%的對等關稅,但25%額外關稅一旦恢復課徵,所帶來的影響仍是必須考量的。
此外,專責海關及國際貿易管理的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李益甄也提醒,包含台灣在內,川普對越南、印度、印尼及泰國等國的對等關稅課徵,表示美國為充分防堵中國大陸產品繞道進入美國市場,已採取相應的作為,各國近期內也將會啟動與美國的經貿談判,以謀求降低關稅。在最終談判結果出爐前,比起進行大規模的供應鏈移轉及對外投資,企業先分散供應鏈應是較好的選項。
李益甄進一步表示,美國關稅政策仍有動態調整的可能性,但利用美國現行的自由貿易協定及首次銷售原則(first sale rule)等優惠措施,還是能一定程度地緩解高關稅帶來的轉單壓力,企業應及早規劃因應。
- 記者:中央社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