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篩檢10年逾2萬例異常 聽損寶寶為初聞母喚而笑
聽力是語言發展起點,寶寶聽力篩檢相當重要,據國健署統計,10年內已揪出超過2萬例異常,小立(化名)就是成功被接住的個案,把握住黃金療育時機,初聞媽媽呼喚笑開懷。
國民健康署自2012年起全面推動本國籍出生3個月內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根據統計,自2013年至2023年篩檢人數共194萬4591人,其中發現異常數為2萬3114例、應確診數2萬2059例、完成確診人數2萬1531例、確診聽損人數9652例。
小立的故事是2萬多個及早發現聽力異常個案的縮影,今年春天,小立帶著全家人的喜悅來到世上,在出生的第2天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檢查結果顯示「未通過」,出院前再測仍「不通過」。小立的媽媽當下十分慌張,難以相信孩子可能有聽力問題,但仍勇敢帶孩子就醫診斷。
結果小立確診聽力損失,雖然是沉重的打擊,但爸爸、媽媽沒有放棄希望。小立的媽媽回憶,積極聽從醫師「1316原則」,不讓孩子錯過黃金療育時機,確診後第3週,小立順利戴上助聽器,6個月大展開療育課程。小立初次聽到媽媽的聲音時,睜大眼睛、露出微笑,讓媽媽感動落淚。
國健署長沈靜芬今天透過新聞稿提醒新生兒聽力篩檢的重要性,輕、中度聽障孩子無明顯語言溝通障礙,加上孩子尚無法清楚表達自身狀況,容易被忽略。她引述研究顯示,若在新生兒6個月大前及早發現聽損,並介入療育,可大幅提升語言發展與社會互動能力。
聽損高危險群更應重視新生兒聽力篩檢與確診,包括有聽障家族史、孕期前3個月感染德國麻疹或其他病毒、使用耳毒性藥物、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早產、缺氧、曾入住加護病房、細菌性腦膜炎,或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等。
沈靜芬表示,若孩子錯過黃金療育時期,可能造成語言發展遲緩、學習困難,甚至影響情緒與社交。務必掌握「1316原則」,分別是新生兒「出生1個月內」完成篩檢、「3個月內」診斷是否有聽損、「確診後1個月內」選配合適輔具、「6個月內」接受聽語療育。
國民健康署自2012年起全面推動本國籍出生3個月內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根據統計,自2013年至2023年篩檢人數共194萬4591人,其中發現異常數為2萬3114例、應確診數2萬2059例、完成確診人數2萬1531例、確診聽損人數9652例。
小立的故事是2萬多個及早發現聽力異常個案的縮影,今年春天,小立帶著全家人的喜悅來到世上,在出生的第2天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檢查結果顯示「未通過」,出院前再測仍「不通過」。小立的媽媽當下十分慌張,難以相信孩子可能有聽力問題,但仍勇敢帶孩子就醫診斷。
結果小立確診聽力損失,雖然是沉重的打擊,但爸爸、媽媽沒有放棄希望。小立的媽媽回憶,積極聽從醫師「1316原則」,不讓孩子錯過黃金療育時機,確診後第3週,小立順利戴上助聽器,6個月大展開療育課程。小立初次聽到媽媽的聲音時,睜大眼睛、露出微笑,讓媽媽感動落淚。
國健署長沈靜芬今天透過新聞稿提醒新生兒聽力篩檢的重要性,輕、中度聽障孩子無明顯語言溝通障礙,加上孩子尚無法清楚表達自身狀況,容易被忽略。她引述研究顯示,若在新生兒6個月大前及早發現聽損,並介入療育,可大幅提升語言發展與社會互動能力。
聽損高危險群更應重視新生兒聽力篩檢與確診,包括有聽障家族史、孕期前3個月感染德國麻疹或其他病毒、使用耳毒性藥物、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早產、缺氧、曾入住加護病房、細菌性腦膜炎,或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等。
沈靜芬表示,若孩子錯過黃金療育時期,可能造成語言發展遲緩、學習困難,甚至影響情緒與社交。務必掌握「1316原則」,分別是新生兒「出生1個月內」完成篩檢、「3個月內」診斷是否有聽損、「確診後1個月內」選配合適輔具、「6個月內」接受聽語療育。
- 記者: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8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