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東的心感動 結合藝術和自然元素共創療癒社區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張珩特聘教授,多年來結合建築系與其他學院師生執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USR ),深耕臺南市後壁區長短樹聚落。今年起與團隊執行教育部第四期(114-116 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新港東的心感動—共築療癒生態藝術村」,要延續長短樹聚落的成果與經驗、擴大療癒環境至緊鄰的新港東新東社區,並著重於強化藝術產業活動,要藉由點、線、面的串聯,建立起後壁地區療癒生態村。
張珩教授及團隊與後壁區的淵源,最早可追溯至 2007 年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舉辦第一屆菁寮嫁妝文化節。2017 年起進駐後壁長短樹地區,由建築系「環境行為研究室(IEBS)」負責環境規劃與整治。之後又透過成大 USR-Hub 育成種子計畫「長短樹的自然療癒—土地走走遇見風」、教育部第三期(112-113年)USR 計畫「長短樹下的微風—環境療癒場域之建構」,結合建築系與其他學院教師,共同執行社區環境整治,迄今已完成 10 處營造場域,藉由建構療癒環境與辦理社區大、小活動凝聚起社區意識,同時也帶領大學生與研究生深入社區,促進城鄉與世代交流。
多年來在農業區域、人口外移、老化的後壁區長短樹聚落所做的社區營造獲得許多肯定,張珩教授興起想做更多的使命感,因此開展了新的 USR 計畫「新港東的心感動—共築療癒生態藝術村」。
張珩教授指出,新港東與長短樹都是農業區,有相同的窘境,包括青年人口流失、人口老化,許多傳統合院建築無人居住維護,環境品質下降等問題。自己的專長是環境規劃、設計與整治,希望藉由執行 USR 計畫,提升當地的環境品質與美感,用環境療癒的力量促進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進而吸引年輕一輩的關注,促進外流人口返鄉或外地人成為新住民或夥伴,為新港東注入活力,打造出具特色的生態社區。
團隊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後壁地區療癒生態村,張珩教授表示,新計畫執行的重點在新港東,但也持續關注長短樹,將藉辦活動及規劃低碳自行車路徑等方式,將各個點串連起來。她透露,新港東之後考慮在後壁白沙屯進行 USR 計畫,希望在能力許可下,將環境設計、社區營造的工作一直做下去,將點連成線、構成面,讓環境帶起社區的自我認同與活化。
深知外部人口進駐鄉村地區是件知易行難的事,這也是張珩教授提出「療癒藝術村」的緣由。她認為,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等多重視環境品質與美感,而且其工作性質不同於一般上班族,不住在城市也能維持生計,好的環境對他們有一定的吸引力。另外,若將農村閒置的空間改造為文化創意場所,支持藝術家、創意人士前來創作或展示,在藝術氛圍帶動下,也可提升整體幸福感。
投入社區營造、環境整治,需要許多資源與協助,爭取過程不免有不如預期的時候。張珩教授從不認為這是「挫折」,向來正面看待事情的她,抱著這條路走不通,那就換個道路的態度,「只要有心,沒人阻擋得了」,如此這般,她總能找到需要的資源、人力,對於不順或障礙,從容面對,繼續前進。
社區營造需要夥伴,尤其是年輕人。對此,團隊提出,在成大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專長微學程、開設「設計工作坊—建構桃花源」,納入跨域學程,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以及「永續生活環境規劃設計專長微學程。也舉辦工作坊與社區居民互相交流,討論,促進合作與學習。
也與日本畿央大學人間環境設計系(畿央大学人間環境デザイン学科)及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建築系設計與開放空間規劃組(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Design and Open Space Planning)在 2025 年春季和暑期分別舉辦國際工作營,兩國師生於不同課程分別進駐社區,進行地方閒置空間活化再生提案與實踐等。
「新港東的心感動—共築療癒生態藝術村」由張珩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團隊規劃四大架構:環境(構築療癒生態空間)、產業(地方創生實踐)、社群(建立地方國際夥伴關係)、教育(環境意識與專業人才培育)。目標在整合跨校與在地資源及結合外部資源,打造多樣化協作平台,實現地方經濟振興、凝聚地方意識及建構療癒環境、創建療癒生態社區,達成永續發展。為期 3 年的計畫,預計執行 6 處社區改造,協助打造 2 個在地品牌、設置 3 個網路平台以及舉辦活動與課程等,打造新東社區永續發展方向。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12 11:00:26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