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再獲文創產業新聞獎 鼓舞更多文化人與事
2025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今天舉行頒獎典禮,中央社「文化+雙週報」以專題「老地方不說再見」獲獎,採訪團隊表示,守護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更多默默耕耘的文化人、文化事被看見。
這也是「文化+雙週報」8年以來第6度獲得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老地方不說再見」由中央社文字記者邱祖胤、趙靜瑜、王寶兒與葉冠吟執筆,攝影記者王飛華、裴禛與徐肇昌記錄畫面,影音記者張智彥拍攝影像紀錄。專題以詳實感性筆觸,介紹這些曾經被遺忘的場域,如何悄悄變成最迷人的風景。
採訪小組深入調查採訪新北「猴硐礦工文史館」、嘉義市東區「嘉義舊監獄」、嘉義布袋「洲南鹽場」,以及新竹橫山「豐鄉國小」等地。
邱祖胤表示,他在採訪「猴硐礦工文史館」之前,就知道這群老礦工付出多年的基地一度面臨關閉,心血即將付諸東流,所幸在各方奔走努力下,由政府單位接手,「老地方不說再見」聽起來充滿感動與浪漫,其實背後有心人的嘔心瀝血,真的不足為外人道。
趙靜瑜表示,能夠專注在文化領域的報導與書寫,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這是一條艱難但長遠的道路,每一次的發想、推翻、撰稿與修正,來來回回的過程讓人自我懷疑,成就感又是無法言喻;期待讀者們在閱讀「文化+」的同時,可以感受到文化的質地,以及「文化+」團隊對於一個文化社會的期待。
王寶兒表示,很開心能參與「老地方不說再見」專題,在受訪者們大方分享下,得以一窺有關「新生」的台灣角落故事。「文化+雙週報」邁入第8年,若以人的視角來看,也是滿懷好奇探索世界的小小孩,謝謝讀者們的每一次點擊,讓小小孩得以繼續成長,分享有關生活文化的小發現或大視野。
葉冠吟表示,這期採訪結束不久,座落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便遭逢丹娜絲颱風重創,屋頂被掀飛,百年鹽田亦受損,但還是得克服眼前困難。正如18年前鹽場執行長蔡炅樵與夥伴們捲起袖子復曬鹽田,如今依舊一邊修復、一邊笑著推動環境教育,細說不同氣候下的鹽田地景。願所有珍惜文化之人,都能風雨無礙,穩穩前行。
編輯團隊認為,「美從廢中生」,當遺址轉身,可以成為最動人的風景;廢墟之美不是重建,而是重見詩意,在裂縫中尋回土地的溫度。「文化+雙週報」將持續關注文化議題,為更多文化人、文化事發聲。
這也是「文化+雙週報」8年以來第6度獲得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老地方不說再見」由中央社文字記者邱祖胤、趙靜瑜、王寶兒與葉冠吟執筆,攝影記者王飛華、裴禛與徐肇昌記錄畫面,影音記者張智彥拍攝影像紀錄。專題以詳實感性筆觸,介紹這些曾經被遺忘的場域,如何悄悄變成最迷人的風景。
採訪小組深入調查採訪新北「猴硐礦工文史館」、嘉義市東區「嘉義舊監獄」、嘉義布袋「洲南鹽場」,以及新竹橫山「豐鄉國小」等地。
邱祖胤表示,他在採訪「猴硐礦工文史館」之前,就知道這群老礦工付出多年的基地一度面臨關閉,心血即將付諸東流,所幸在各方奔走努力下,由政府單位接手,「老地方不說再見」聽起來充滿感動與浪漫,其實背後有心人的嘔心瀝血,真的不足為外人道。
趙靜瑜表示,能夠專注在文化領域的報導與書寫,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這是一條艱難但長遠的道路,每一次的發想、推翻、撰稿與修正,來來回回的過程讓人自我懷疑,成就感又是無法言喻;期待讀者們在閱讀「文化+」的同時,可以感受到文化的質地,以及「文化+」團隊對於一個文化社會的期待。
王寶兒表示,很開心能參與「老地方不說再見」專題,在受訪者們大方分享下,得以一窺有關「新生」的台灣角落故事。「文化+雙週報」邁入第8年,若以人的視角來看,也是滿懷好奇探索世界的小小孩,謝謝讀者們的每一次點擊,讓小小孩得以繼續成長,分享有關生活文化的小發現或大視野。
葉冠吟表示,這期採訪結束不久,座落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便遭逢丹娜絲颱風重創,屋頂被掀飛,百年鹽田亦受損,但還是得克服眼前困難。正如18年前鹽場執行長蔡炅樵與夥伴們捲起袖子復曬鹽田,如今依舊一邊修復、一邊笑著推動環境教育,細說不同氣候下的鹽田地景。願所有珍惜文化之人,都能風雨無礙,穩穩前行。
編輯團隊認為,「美從廢中生」,當遺址轉身,可以成為最動人的風景;廢墟之美不是重建,而是重見詩意,在裂縫中尋回土地的溫度。「文化+雙週報」將持續關注文化議題,為更多文化人、文化事發聲。
- 記者:中央社台北16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