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是我們堅實後盾!台商黃靖傑與妻子曾如楨紮根常山開發區十年

【本報大陸新聞中心 報導】今年是台商黃靖傑與妻子曾如楨將公司搬到福建漳州常山開發區的第十年。 2004年,黃靖傑的父親黃康亮在深圳成立捷達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半導體封裝耗材設計,涵蓋切筋成型刀具、上片壓爪、焊線壓圈熱板、測試機吸筆及導模等夾具設計製造,並為客戶提供製程優化服務。
隔年2005年父親過世,黃靖傑與妻子曾如楨本著對客戶負責的態度,一路摸爬滾打,將公司堅持經營下來。2014年,夫妻將公司搬到漳州常山開發區,改名為「漳州捷達新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他們解釋說:「『新』代表一種願望,希望我們能在常山有新的開始,開闢新的天地。」從深圳到常山用黃靖傑的話講,搬到常山開發區是一次「跳脫」。
黃靖傑回憶,初到深圳的幾年,得益於在台灣的創業基礎,公司在技術、成本等方面具有優勢,在深圳擁有了穩定的客戶,再加上半導體市場發展態勢良好,一時間經營得風生水起。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夫妻倆感受到,這些優勢不斷消減。同時,深圳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金融業、服務業等發展迅速,製造業受到衝擊。「最直觀的變化是,土地租金上漲,許多工廠用地建起了辦公大樓,工廠都往外移。」曾如楨說。隨著客戶數量增加、市場需求成長,捷達康公司不斷增添設備,因而需要擴大場地,再加上土地租金上漲,用地成本大幅上升。在深圳的10年裡,捷達康公司前前後後搬了5次廠。為了穩定經營,夫妻倆決定「跳」出深圳。
2013年,他們開始尋找適合長期經營的場地,在安徽、廣東、福建等省份四處考察,最後選擇了漳州常山開發區。選擇常山的原因,除了更低廉的土地價格,還在於台商聚集所帶來的歸屬感。 「常山的台商非常團結,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相處,生活氛圍非常好。」黃靖傑說道,搬往常山之初,當地台商幫助自己人,提供交通工具幫忙搬運設備;工廠投產後,相關配套不足時,台商同胞也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在常山謀穩定以後,夫妻倆意識到了另一個重要的變數:人力。半導體產業的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快,對專業技術要求高。在深圳,員工招募不成問題,因為當地勞動力數量多且素質高,但是員工的流動性很大,想留住人才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在常山則恰好相反,本地員工工作踏實穩定,但是基本沒有接觸過相關的設備、技術。如何短時間內讓員工熟悉設備、掌握技術,成了夫妻倆面前的難題。他們選擇另闢蹊徑:將公司所有的生產流程標準化,相應地,對員工的技術要求就會大幅降低。
「從前的員工技術水準高,將圖紙給他們後就無需費心,他們都能做好。」黃靖傑說道,在常山招到的首批員工看不懂圖紙,自己便把每張圖紙的工序拆解出來,形成一套標準生產流程,員工只需依照這些拆解後的流程,按部就班地操作即可。此外,標準化的生產流程也為員工管理提供了便利。「我把每道工序的工時、所需技能都分析出來,創建了與之配套的晉升系統,讓員工有努力的目標,只要按標準學到特定的技能,就能夠晉升、漲薪。」黃靖傑表示,這一做法極大地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向高端求突破生產穩定下來,捷達新公司開始穩健地向前發展。
如今,夫妻二人求變求突破。曾如楨表示,半導體的封裝在產品面上亦有高低階之分,低階如玩具中的控制晶片封裝,高階如手機中的記憶體晶片封裝,由此形成不同的客戶群。 「國內的半導體封裝市場越來越‘卷’,我們作為為封裝廠做配套的企業,自然會受到影響。近兩年,原有的中低端客戶不斷要求降本,同行數量也因‘半導體’這個名號而增多。」曾如楨說道。在僧多粥少的環境下,機械設計專業出身的夫妻二人決定發揮自身所長,逐步將重心放在高端芯片封裝廠的配套上,希望在高端市場脫穎而出。這個過程必然伴隨諸多挑戰,但他們有足夠的信心。
「現在公司的管理制度、生產流程都已成熟,無論我去哪裡開發新產品,只要把圖紙寄回廠裡,都可以快速地生產出來,這讓我感到心安。」黃靖傑說。此外,常山良好的營商環境也為他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去年,常山創新服務舉措,強化“媽媽式”服務,推出一張“台企摸底表”,收集台企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安排處級幹部“一對一”靠前跟踪服務,並於每週更新處理進度。黃靖傑回憶,自己曾提出常山道路有坑洞破損、路燈損壞等交通隱憂。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問題提出來後不到一周,當地執法局與建設公司便已製定出工作方案,並透過施工消除了這些隱患。 「政府的行政效率持續提升,執行力也越來越強,這讓我們在向高端市場邁進的路上倍感踏實,常山是我們堅實的後盾。」黃靖傑說。(照片翻攝畫面)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