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帳號遭詐團利用 消基會無奈變被告

詐騙事件層出不窮,已是社會一大隱憂,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等公益組織的捐款帳號,也不幸被詐騙集團利用,消基會日前還無奈以被告身分接受偵查,成為另類受害人。

消基會今天發布新聞稿,113年5月至6月,消基會接獲2筆附有異常註記的捐款,經過調查,發現詐騙集團透過Instagram(IG)或Google尋找民眾投資虛擬貨幣(類似用語包括虛擬通貨、加密貨幣、加密資產、虛擬資產等),轉帳前,詐騙者會先提供一個銀行帳號給受害人匯款,以測試其帳戶的可用性。

消基會說,消基會的捐款帳戶不幸成為詐騙集團的測試對象,這不僅影響消基會的信譽,甚至公益組織擔憂帳戶可能因此成為「凍結戶(警示戶)」,經費運作將頓時受到嚴重打擊。

據消基會統計,至114年6月25日,消基會已累計收到40筆這類可疑捐款,並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不僅是消基會的帳戶受到利用,其他公益組織也遭遇類似情況。

消基會說,113年12月23日接到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安分局的要求,需至分局製作筆錄;114年4月21日又收到台灣台北地方檢察署的刑事傳票,要求消基會以被告身分接受偵查庭訊。

消基會表示,對於這些非本意的「捐款」,同意依原匯款人申請退回;不過,公益帳戶被詐騙集團利用的風險仍然存在,消基會耗費人力物力處理異常註記捐款退還之餘,也苦思如何避免類這類事件一再發生。

消基會說,經向金融機構洽詢,得到的答案是「除非關閉帳戶,否則無法避免防範」,讓消基會備感無力,擔心未來可能因接獲過多警局或地檢署通知而疲於奔命,也擔憂消基會帳戶會無端遭列為警示帳戶而凍結,影響會務運作,消基會已成另類受害人。

對此,消基會呼籲,相關單位在查察警示帳戶時,應同時關注公益組織帳戶被詐騙集團利用的狀況,針對公益組織目前面臨的窘境,研議如何在實務上給予行政協助,避免公益組織帳戶受波及,導致運作受影響。

消基會認為,一旦公益組織帳戶被波及,也應查明公益組織是否確實參與詐騙案,抑或僅是無辜的受害者,再決定是否將帳戶列為警示戶而凍結;避免一經被害人報案,即將公益組織帳戶列為「警示戶」或「凍結戶」,影響公益志業的運作。

消基會建議金融機構,對於匯款單上有奇怪註記的客戶,應給予特別的關懷和提醒。這些奇怪的註記可能暗示著潛在的詐騙風險,櫃台人員應主動詢問客戶相關情況,並提供必要的資訊和建議,以免不知情民眾受到詐騙的影響。

此外,消基會建議金融機構加強培訓櫃台人員,能夠識別可疑的交易模式和行為,並了解如何有效地與客戶溝通,增強客戶的防詐騙意識;提醒社會大眾提高警覺,特別是在面對任何可疑的金錢交易或投資邀約時,務必要仔細核實其來源。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