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遭美指強迫勞動 勞團籲政府立法引導企業預防

美國海關指巨大機械公司涉強迫勞動,勞工團體今天表示,這是台灣首次有企業被CBP指控涉及強迫勞動重大事件,籲政府提出政策與立法時程,引導企業強化預防強迫勞動風險能力。

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指稱巨大公司涉及強迫勞動,針對巨大集團台灣製造據點發布暫扣令,根據合理顯示巨大公司涉及強迫勞動的資訊,包括濫用弱勢地位、扣薪資以及過度加班,對巨大生產的自行車、自行車零件及配件發布暫扣令。

勞工團體台灣勞工陣線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這是台灣首次有企業被CBP指控涉及強迫勞動的重大人權事件,政府應積極跟進國際立法腳步,落實「企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NAP),並完成供應鏈及企業人權盡職調查(HRDD)法案的制定。

勞陣表示,台灣企業在人權風險意識上普遍薄弱,特別是對於國際高度關注的「強迫勞動」議題仍顯無知,不僅無法符合歐美立法趨勢的期待,未來更恐逐漸被國際市場排除。

勞陣指出,國內勞工、人權與環境團體近年持續推動相關立法,並組成「台灣跨國企業監察」(TTNC Watch),要求政府積極落實2020年12月10日公布的NAP,並效法近20年來各國針對企業人權與環境的立法趨勢,透過制度化的供應鏈人權管理與盡職調查,實踐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s)中「政府保護義務、企業尊重人權、提供有效救濟」的3大目標。

勞陣表示,令人遺憾的是,原定於2024年更新的NAP至今毫無進展,更遑論供應鏈管理與盡職調查立法,這種消極態度不僅落後於國際潮流,也使台灣錯失改善企業人權的契機。

勞陣也引據調查指出,受訪企業認為政府最須優先協助的措施包括提供掌握國際趨勢的教育訓練課程(78.3%)、制定明確的企業人權政策指引(78.3%)、效法國際立法規範企業人權義務(46.7%)、協助建立利害關係人對話機制(28.3%)以及推動國際勞工組織(ILO)倡議的「零付費政策」(23.3%)。

勞陣說,這顯示企業也清楚意識到須與國際標準接軌,政府應提出具體政策與立法時程,引導企業強化預防強迫勞動風險的能力。

勞陣呼籲,勞動部必須對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所謂「公平招募」政策應有更大的突破,包括落實零付費政策等各項降低移工強迫勞動風險,以回應「人權即貿易新規則」趨勢,依循ILO「公平招募倡議」(Fair Recruitment Initiative)的各項政策立法,不失為一個重要參考依據。

勞陣重申,NAP更新已刻不容緩,行政院應督促經濟部儘速提出更新草案,並與各方利害關係人展開對話,並明訂供應鏈人權保障及企業盡職調查相關立法期程,才能有效防制強迫勞動、保障勞工尊嚴,並提升台灣企業在國際永續治理中的競爭力與信譽。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