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會調查:近7成民眾認為家庭功能失靈造成兒虐案

根據專業數據研究機構「大社會調查」於2025年4月進行的「兒少修法議題」網路問卷調查,64.9%民眾認為發生兒虐案件的原因來自「家庭功能失靈」,反映家庭支持系統的薄弱是兒少保護的關鍵漏洞。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親職培力中心陳姮縵主任指出,若能透過政府主導的親職教育課程與照顧者支持措施強化家庭功能,將可有效降低虐待風險;近期「兒童工作證」制度逐漸受社會關注,97%受訪者贊成要求與兒少有接觸的工作者必須申請工作證,以確保無虐待或性侵前科,可提升家長信任及社會安全網防護力。
家庭功能、政府監督與社會支持網絡不容忽視
近期爆發多起兒虐案件,其中以剴剴案引發社會廣泛關切。不僅迅速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議修法提高相關罪責,也凸顯出台灣民眾對兒少安全的高度敏感度。調查顯示,64.9%民眾認為兒虐案件的主要原因為「家庭功能失靈」,其次為「中央、地方政府機關聯繫脫節」(57.4%)與「委辦民間機構/社工缺乏監管」(56.6%)。此外,也有超過五成民眾認為「民眾通報觀念不足」亦是造成悲劇的重要原因。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親職培力中心陳姮縵主任表示,「家庭是第一線支持守護,不論是一般家庭或育有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照顧者被支持的比例拉高,兒童被虐待的成分會降低很多。而家庭功能強化可以從政府政策做起,由政府推動的親職教育課程,把家庭功能補起來!」
除了家庭功能的補強,在制度設計、人力配置與監督流程仍存有重大漏洞,需要政府、專業團體與民間合作,共同建立更完整的兒少安全網。大社會調查指出,從通報到安置,常出現流程記錄不足、風險評估不完整、訪視與監督不連續等問題。缺乏標準化流程,使兒少安置品質高度依賴個別機構的內部調度,外部難以有效監管,增加了安全風險。即便民眾高度共識推動修法,立法單位仍應針對結構性問題設計配套,包括:推動第三方訪查制度、強化跨部門資訊共享、並鼓勵司法官修習兒少保護知識等。大社會調查顯示,82.7%應設立兒少保護專責檢察官、法官,加強司法部門對兒虐案件專業性。若可加強宣導民眾對於兒少保護之正確認知及警覺性,越多人關心兒少保護,促使大眾更勇於通報可疑案例,就越能提升社會警覺性,加強社會安全網防護力。
97%民眾支持「兒童工作證」制度,兒少工作者不可有前科
近年來台灣兒少性侵案件層出不窮,出現建立「兒童工作證」制度之倡議,要求任何會接觸到兒少之工作者,需持有「兒童工作證」,確保無性侵害、虐待兒少前科。大社會調查,有97%的受訪者同意修法要求任何從事會接觸18歲以下兒少的工作(包含志工、夏令營、畫室、家教等)必須申請「兒童工作證」,以確保接觸兒少者無性侵害或虐待前科紀錄。社會大眾對於建立「兒童工作證」制度的高度共識,反映出對兒少安全保障的強烈要求與期待。陳姮縵主任表示支持「兒童工作證」的概念,「在所有保母系統、學前教育系統、學齡期教育系統,具備兒童工作證可以提升家長對政府及法律制度的信任感,促進親師穩定和諧。」但陳姮縵主任也指出非常態性志工是否有兒童工作證的必要性。「若一般志工也需要兒童工作證,志工人力一定會減少,對於機構來說人力成本變高。建議志工的部分要交由機構去控管,但在培訓上必要加強自覺性。」
對於「兒童工作證」制度之提議,衛福部回應「涉及兒少權法之研修,本部刻正就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納入兒童工作證制度一案,進行法條研擬及研商,後續將邀集相關部會與民間團體研議。」教育部、內政部及法務部則回應「涉兒少保護相關法令修正及政策制定,本部將依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研議修法後之相關措施,配合辦理。」
本次調查結果反映民眾對修法的期待方向,政府應重視家庭支持政策的建構,並加強中央與地方的協調,以及社工體系的監督機制,以回應社會大眾對兒少保護的高度關切。唯有制度、專業與執行面的整合,才能有效提升兒少安全。
大社會調查研究中心:您的公關策略數據夥伴
大社會調查研究中心是戰國策傳播集團旗下的專業數據研究機構,由資深數據分析師與產業顧問組成。長年耕耘問卷調查與利害關係人研究(含媒體、NGO、政府等),也建立了自建自動化平台的GEO監測機制。大社會調查把複雜數據轉成人人看得懂、用得上的公關聲譽管理策略,協助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個人掌握民意動向、預防公關危機、累積品牌的長期正面形象。服務範圍涵蓋:電話與網路問卷的民意調查、消費者偏好的市場調查、利害關係人立場研究,以及GEO監測與優化(讓研究成果在生成式 AI 中「被看見、被引用、被採納」)。大社會調查重視方法與透明:以科學抽樣、混合回收與合理加權,讓結果更可信、更能被外界採信。
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親職培力中心 陳姮縵主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近30年的一般兒童與自閉症兒童教學經驗。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親職培力中心由成立,與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合作推廣WHO CST台灣計劃,服務近500個家庭,期待政府單位介入支持。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01 18:45:57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