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C調查: 臺灣保險業者 最關注利率與經貿環境

PwC調查:臺灣保險業者最關注利率與經貿環境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07 14:38:01)PwC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CSFI)共同發布《2025全球保險業風險調查報告》(Insurance Banana Skins 2025),揭露全球保險業者在面對快速變遷的環境中面臨的各項風險。此報告匯集全球42個地區(包括臺灣)、698位業界人士的回饋,涵蓋壽險、非壽險、再保險與仲介等領域,為保險業提供重要的風險雷達。

全球五大風險:科技與經濟交織的挑戰

根據本報告,全球保險業者最擔憂的五大風險依序為:網路犯罪、人工智慧(AI)、科技變革、總體經濟、氣候變遷。網路犯罪已連續三屆居首,反映出保險業對資安威脅的高度警覺。AI則從上屆的第七名躍升至第二,顯示其在風險管理、道德爭議與監管挑戰方面的潛在影響日益擴大。科技風險整體排名上升,突顯數位轉型雖帶來效率,卻也可能伴隨系統性風險。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金融產業服務營運長郭柏如表示,人工智慧正在產生真正的典範轉移。AI的加速發展與其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性、可能潛在助長犯罪的風險,以及無法跟上未來變化所帶來的機會,已使整體風險大幅攀升。保險業者需要在天秤的兩端權衡:一端是謹慎、控管與治理;另一端則是擁抱AI,以免跟不上AI的潮流。要如何在天秤的兩端取得微妙的平衡,考驗全球保險業的智慧。

臺灣風險排序:利率與貿易障礙居首

臺灣的受訪者對風險的排序與全球明顯不同,前五名為:利率、貿易障礙、政治風險、投資績效、總體經濟。臺灣業者特別關注美國利率走勢的不確定性,擔憂其對資產評價與新業務銷售造成衝擊。

一位臺灣的受訪者指出:「利率上升將對資產價值與新契約銷售帶來負面影響,尤其在美國信用評等與通膨壓力下,利率走勢難以預測。」

貿易障礙則被視為可能影響航運險與商業綜合責任險的保費收入,反映出口導向型經濟的脆弱性。政治風險與投資績效也因全球政局與匯率波動而備受關注。

科技風險在臺灣關注度偏低

受訪的全球保險業將網路犯罪列為首要風險,臺灣僅排名第13。全球將AI風險列為第2,臺灣排名第7,全球將科技風險列為第3,臺灣則將科技風險排在第11。這可能反映出臺灣保險業在資安與數位轉型方面的風險意識尚未全面提升。

然而,仍有受訪者警示:「勒索軟體、資料外洩與業務中斷風險正在上升。」顯示部分業者已開始正視資安挑戰。

資誠智能風險管理諮詢公司董事長張晉瑞指出,面對金融業法規監管加劇與商業競爭壓力加劇,企業可採用AI治理架構,結合企業自身風險管理與永續發展策略,建立一致、可擴展、可被查核的內部治理制度,實現法遵整合與效率提升,提升永續競爭力。

氣候變遷與監管改革:臺灣的雙重壓力

氣候變遷在臺灣排名第15,較全球第5來得低。非壽險業者特別指出,颱風、水災、野火與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率與強度上升,使風險建模更複雜,保費定價更具挑戰性。

監管方面,臺灣保險業將於2026年起適用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保險合約」(IFRS 17)與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TW-ICS),同時以公允價值衡量保險業的資產與負債,使財務報表表達更貼近保險業的經營實質。也意味著,未來保險業的資產負債狀況將與資本市場波動的連結度高也更緊密。面臨制度轉型與資本管理新挑戰。雖然改革帶來透明度與一致性,也可能造成初期的營運壓力。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金融產業服務會計師暨保險業負責人施敏智表示,IFRS 17和TW-ICS將成為保險業者轉型的重要契機,在新制度上路前,建議保險公司管理階層面應關注三個議題:經營管理指標(KPI)的改變、建立資產負債管理(ALM)機制、營運轉型及策略的影響與因應。並需持續強化公司的財務基礎及資產負債管理能力,以應對金融市場可能出現的波動。

臺灣保險業需強化韌性與應變能力

根據本報告的「風險焦慮指數」與「應對準備度指數」,臺灣在焦慮程度上高於全球平均(3.22 vs 3.14),但在準備度上則低於全球(3.06 vs 3.27),顯示業界雖意識到挑戰,但在制度、技術與人才方面仍有待加強。

施敏智表示,從目前臺灣保險業的發展來看,2025年無疑是轉型與挑戰交織的一年。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與健康保障需求急遽上升,保險業者面臨商品結構重塑的壓力。同時,全球政經不確定性與匯率波動,使得以海外投資為主的壽險業者必須強化避險策略與資產負債管理。臺灣保險業者在面對IFRS 17與TW-ICS接軌的同時,也必須重新思考其核心價值與競爭力。

施敏智指出,過去以保障或儲蓄為主的保單設計,已無法完全滿足客戶對財富管理與健康照護的綜合需求。業者若能善用 AI 與數據分析,打造個人化、即時化的保險服務,將有機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全球風險加劇與在地挑戰的交織下,臺灣保險業亟需強化韌性、提升科技應用與風險治理能力,制定出合適的發展路徑。為打造絕對競爭優勢,無論路徑為何,需將公司策略緊扣社會責任、改變新時代下的業務模式,並建立敏捷式且科技驅動型組織,朝向更具韌性的方向前進。

郭柏如表示,數位轉型已不再是選項,而是生存條件。政府推動監理沙盒與金融科技創新平臺,為業者提供試驗新模式的空間。保險公司若能整合銀行、平台與異業資源,建立多元通路與生態圈,將能更有效觸及年輕世代與高齡族群,擴大市場滲透率。整體而言,臺灣保險業正處於制度改革、人口結構變化與科技革新的交會點。如何在風險意識高漲的同時,提升應變能力與創新力,將是決定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