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大空設系助力安南大戲《洄流。歸巢》 青銀共創舞台再現台江風華

崑大空設系助力安南大戲《洄流。歸巢》 青銀共創舞台再現台江風華
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執行農委會水保署114年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計畫「洄家2.0-土城地區的社區劇場共創計畫」之安南大戲《洄流。歸巢》(Tide of Return),以台江人文歷史與海洋記憶為核心,10月18日於台江文化中心台江劇場順利演出,展現文化變遷,以及人們在此落地深耕與離鄉返鄉的生命旅程。

《洄流。歸巢》由安南區公所與中華海洋觀光與農業特色振興協會共同製作,土城子鄉音劇團進行田野調查故事採集,登陸社區及城西社區民眾演員及崑山科大空設系學生跨越4代、共超過30名素人演員參與演出,空設系由郭一勤老師帶領團隊執行活動,師生除了參與演出虎爺轎夫、青年學子之外,亦負責舞台設計、道具製作、演員彩妝、投影執行以及舞台執行人員等工作,充分展現專業實力與團隊合作精神,是成就本劇的重要推手。

《洄流。歸巢》由李秀珣導演統整編導,以地方歷史為基底,演繹台江滄海桑田,落地深耕以及離鄉返家的生命故事,全劇分為「浪上之人」、「借海為田」、「島岸遷徙」、「海上神明」、「相放伴、望海天」和「潮起之聲」等6個段落,劇中為重現「扛茨走溪流」避水患景象,將市定傳統工藝保存者李養匠師製作的「竹籠茨」搬進台江劇場。此外,83歲阿美阿嬤補魚網吟唱古老歌謠、「龍母教子」在海浪中狂舞、虎爺莊嚴出巡等精彩段落,參與民眾因故事貼近自己生活經驗及演員真實自然的演出,深受感動。

郭一勤助理教授說明,本劇舞台設計,海上神明段落中的虎爺神轎,是請示過虎爺神尊之後,依實際神轎一比一復刻的重要道具,經過測量、繪圖,透過雷射切割後再予以組合裝飾,代表都市發展的高樓大廈,則是利用七彩霓虹象徵都市的五光十色,在學生演員進場時,處理了從都市及地方之間來去的洄游與歸途。

學生與阿美阿嬤的互動及扛茨走溪流的活動紀事,則是透過實境影片投影,在舞台中虛實互換交互呈現,而象徵台江浮陸形成的沙洲,則是藉由藍光浮島的「鯤鯓臺」由舞台執行人員緩緩推出,回應曾文溪氾濫後,浮陸形成與海爭地的景象,劇中代表海浪彭湃的水藍紗布,藉由在地青年陳玉賢的舞蹈,呈現面對未來徬徨困惑。

安南區長魏文貴致詞表示,《洄流。歸巢》演出的背後要感謝許多人的支持與努力,這齣戲劇超過30位素人演員陣容中,最年長者為83歲的吳阿美阿嬤,除了學生外,平均年齡超過60歲,青年學子的加入,讓傳統的社區劇場有了超越社區條件的可能,劇情與角色的多元化,舞台與道具的創新,在青銀共創的合作架構下,實現了社區即劇場,劇場即社區的重要里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