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高鐵公司腦袋進水:一場自由座的制度性災難


【投書】高鐵公司腦袋進水:一場自由座的制度性災難


吳敬子/自由撰稿人


台灣高鐵公司近日推出的「指定車次自由座」政策,簡直是語言邏輯的墳場。


自由座不自由:高鐵的語言偽術


所謂「自由座」,本質在於乘客可自由選擇班次與座位,彈性搭乘,不受拘束。高鐵卻硬生生將「自由」與「指定」綁在一起,創造出一個自相矛盾的怪胎制度,彷彿在告訴乘客:「你可以自由,但只能在我們指定的框架內自由。」這種語言偽術不僅令人憤怒,更暴露出高鐵公司對公共運輸概念的徹底誤解。若自由座需要指定車次,那麼它與對號座的差異何在?高鐵公司此舉無異於把自由座變成了廉價版的對號座,既不提供座位保障,又剝奪了乘客的機動性,堪稱制度設計的災難。


懶政思維橫行:以限制代替服務


高鐵公司宣稱此政策是為了「平均化自由座人數」、「提升乘車品質」,聽來冠冕堂皇,實則荒腔走板。若真要解決擁擠問題,理應從運能調度、班次增開、車廂配置等層面著手。但高鐵選擇了最偷懶的方式——限制乘客。這種懶政思維,正是台灣公共機構的通病:不思改善供給,只知壓制需求;不願提升效率,只會設限懲罰。高鐵公司不願面對自身在高峰期運能不足的事實,反而將問題轉嫁給乘客,彷彿乘客才是造成擁擠的罪魁禍首。這種「懲罰使用者」的邏輯,令人作嘔。公共運輸的本質是服務,而非管制;高鐵公司若無法理解這一點,便不配經營任何形式的交通系統。


執行荒腔走板:制度設計者的智力羞辱


更令人髮指的是,這項政策在實務執行上漏洞百出,簡直像是由一群對交通運輸一無所知的文書人員拍腦袋決定的。報導指出,有乘客即使持有自由座票,卻因車廂擁擠無法上車,甚至連站都站不上。這種情況下,高鐵公司是否願意退票?是否願意補償?答案模糊不清,甚至語焉不詳。制度設計者只管設限,卻不負責任地忽視制度執行的後果,這種管理心態,令人不齒。若乘客已購票卻無法搭乘,高鐵公司是否構成違約?若乘客被迫滯留,是否有法律責任?這些問題高鐵公司顯然沒有準備好答案。他們只會設限,卻不懂服務;只會懲罰,卻不懂補償。這種制度設計,簡直是對乘客智力的羞辱。


壟斷傲慢無極限:高鐵的制度性墮落


高鐵公司之所以敢推出如此愚蠢的政策,根本原因在於其制度性壟斷與監督缺失。在特許期延長、財務穩定之後,高鐵公司已逐漸脫離公共責任的約束,成為一個「半官半商」的灰色地帶。它既享有政府支持,又不受民意制衡;既掌握壟斷資源,又不需面對市場競爭。在這樣的制度結構下,愚蠢政策不僅可能出現,更可能持續惡化。高鐵公司如今已不再是公共運輸的服務者,而是制度性傲慢的化身。他們不在乎乘客的感受,不在乎制度的合理性,只在乎如何用最少的成本維持表面秩序。這種墮落,不是偶然,而是制度設計的必然結果。


總而言之,「指定車次自由座」政策不只是一次制度失誤,更是一場公共治理的荒謬劇。它揭示了高鐵公司在語言、邏輯、管理與制度上的全面崩壞,也提醒我們:若不正視制度病灶,未來還會有更多荒唐政策接踵而至。而乘客,只能在擁擠的車廂中,繼續忍受制度的愚蠢與管理的傲慢,直到有人敢對這場荒謬劇按下停止鍵。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依法繳稅還遭追殺?睡(稅)在刀口 企業何辜?


【投書】一則偉大母愛的故事令人動容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