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茶事╱把野柳女王頭變茶壺 陶藝名家游正民製壺愛台灣

[周刊王CTWANT] 曾有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在多年前預言北海岸的「象鼻岩」要千年才有可能沉海,沒想到2023年12月就斷裂落入海中,令人震驚與不捨;不禁也為另一個已在「回憶倒數中」的野柳風景區「女王頭」擔心。其實早在2014年,陶藝名家游正民就已將他的擔心化為創作,他的「台灣系列」就創作出了正把與側把各一的女王頭瀹茶壺,至今仍受到兩岸茶人及收藏家的喜愛,也是當年「台灣岩礦壺」最夯的作品之一。


台灣岩礦壺源於1999年震驚全球的921大地震,儘管為台灣中部帶來空前浩劫,卻也將過去深埋在地下、根本無法以人工採集的岩礦,因巨變而意外呈現,讓陶藝家從大地反撲的省思,思考重塑新生命。例如綠泥石、頁岩、鞍山岩、麥飯石等,都是質地十分優良的原料,由中部陶藝家發起,加上北台灣陸續跟進的幾位陶藝家,各依不同比例研磨入陶而成就今天風靡兩岸的「台灣岩礦壺」,成功將大地撕裂的產物還原成器皿,堪稱是本土壺的最佳代表。

我也深受感動,從岩礦的取得、改變水質功能、不同材質表現、造型各異的變化等不斷深入採訪,十多年來報導持續見諸報刊,台灣岩礦壺也在兩岸建立了一定的地位與份量,而游正民正是其中努力不懈的陶藝家之一。
因此繼「野柳女王頭」引起熱烈迴響後,游正民再接再厲,於2015年推出「阿里山日出熊鷹」;2017年再以東引燈塔作為壺鈕、強烈對比的馬祖藍眼淚化為壺身,完成「夢迴東引藍眼淚」岩礦壺;2019年再以淡水大眼舢舨為主角創作「淡水船歌」。每個系列都有寫實而細膩的外觀、飽滿流暢的造型,那樣貼切又令人深深感動。
以「野柳女王頭」為例,除了壺身有敲碎研磨後的野柳砂岩拍打妝點,更以女王頭作為壺鈕,龜裂的壺身彷彿野柳岩石風化的裂痕,又像是侵蝕差異造成的蜂窩岩,忠實呈現了野柳地質地貌的意象。而砂岩與陶土完美的契合,不僅飽含豐富的生命力,更呈現強烈的質感與個人風格。不過他卻正色告訴我,採集的岩礦並非來自野柳地質公園,而是野柳漁港旁撿拾所得,也是長久以來致力環保、疼惜大地的他,取之於自然的自然表現吧?


再看他近年紅遍兩岸的「阿里山日出熊鷹」岩礦壺組,就是採集、撿拾阿里山早經風化的片岩、砂岩與板岩等礦石為骨,並以紅楓、肉桂、龍眼等樹灰為釉,用象徵鄒族勇士的熊鷹圖騰作為壺鈕。壺身則清晰可見晨曦中的阿里山,因初醒的陽光照射而暈染開來的黃,在綿延的雲層之間閃耀光輝,彷彿一片又一片的茶園就沐浴在晨光霧靄之中,飽含大地豐沛的生機與能量,所有的磅礡美景都躍然揮灑在壺面。而壺蓋上雄赳赳的猛禽,交錯流動的亮麗色彩則是以不同絞泥相融所成就。
而淡水河口彩繪朱紅、深綠、蔚藍與寶藍的大眼舢舨,船壁深藍色塊烘托的大眼,以及船頭朱紅底色突出的白色太陽與浪花圖騰,平口上揚的船頭,飽滿繽紛的色彩與強烈的台灣意象等,同樣引發游正民的靈感,創作了「淡水船歌」茶器組,包括茶海、茶杯、茶盤等,令人愛不忍釋。

我與游正民都曾先後在馬祖列島北邊的東引島服兵役,近年馬祖觀光因「藍眼淚」而聲名大噪,因此他特別再以東引燈塔作為壺鈕、強烈對比的藍眼淚化為壺身,完成「夢迴東引藍眼淚」岩礦壺組,包括正把與側把,讓白色燈塔隔著蓋緣與藍眼淚相互輝映。

儘管早已退伍多時,燈塔卻與澎湃的海湧一起滯留在腦際,始終未曾遺忘。我分別將馬祖南竿近年成功種植製作的紅茶與烏龍茶置入兩把壺內,拋物線完美噴出的水柱像是輕輕掠過的水鳥,劃過低雲綿延的破綻,在杯中釋放暖暖的茶香,還有熟悉的碉堡氣息。時空彷彿又回到戒嚴時期的東引前線,濤聲澎湃在耳邊起伏,陣陣襲來的迷霧更見蒼茫景象。
當兩岸不再對峙,馬祖可以直接搭船快速抵達彼岸,燈塔成了觀光景點,荷槍站哨的緊繃海岸終於流下了和平欣慰的眼淚,這都不是八○年代以前所能想像的。我握緊側把舉壺沖茶,像當年值勤緊握的步槍,讓茶湯再一次蕩漾在藍眼淚的杯中,將所有的挹鬱一飲而盡。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