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更容易中暑! 日醫喊「傍晚更危險」:應警惕「無感蒸發」

在家更容易中暑! 日醫喊「傍晚更危險」:應警惕「無感蒸發」
伊藤重彥示警,室內比室外更容易中暑,應該在感到口渴前就補充水分。(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

[周刊王CTWANT] 近期全台高溫炎熱,各地時常飆破35度,而日本也同樣酷熱難耐,尤其福岡縣已連續3天發布高溫警報,佐賀縣更有一名80多歲老翁疑因中暑身亡。對此北九州市立八幡醫院名譽院長伊藤重彥就指出,每年6月底至7月初這段時間,是「第1波中暑高峰」,由於濕度高、氣溫飆升,人體還未能適應,就連健康的年輕人也容易中暑。

根據《RKB每日放送》報導,伊藤重彥表示,許多人認為中暑大多發生在白天的戶外,但事實上,傍晚、深夜在家中發生的情況更多。相關數據顯示,6月2日至15日,日本平均每週因中暑送醫的人數約在1千左右,但在6月16日至22日,數字卻飆升到約8600人。

伊藤重彥指出,從中暑發生的場所來看,約有4成是在家中、2成在馬路上,其中,居家中暑更是連續5年高居第1。他提到,被送往醫院的病人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特別是倒下前家裡沒有開冷氣的人,症狀都非常嚴重,「那些長期開著電風扇或空調,或者不一直開的人,會以為自己沒事,但在這種高濕度的環境下,他們經常被送往醫院」。

伊藤重彥解釋,中暑的主因不只有高溫,濕度與輻射熱也會產生影響,陽光將熱量帶入室內後,可能會積在地板、房子的各個角落,加上浴室、廚房等地方會散發蒸汽,如果不開窗通風,濕度很容易升高。不僅如此,由於輻射熱的影響,晚上室內的溫度會比早晨略高,濕度也會高於室外,在輻射熱和濕度的共同作用下,晚上待在室內會更加非危險。

伊藤重彥強調,「無感蒸發」也是傍晚後在家中更容易中暑的另1個原因,這意味著人們雖然沒有明顯流汗,人體仍會透過皮膚與呼吸自然蒸發水分,「即使在睡眠中,成年人平均也會流失約500毫升水分,洗完澡後也會流失約500毫升水分」。

伊藤重彥也提醒,為了防止在家中暑,在感到口渴之前就應該喝大量的水,並確保室內通風、適時打開冷氣,尤其是氣溫較高的傍晚時段;若是居住在透天厝,應特別注意2、3樓。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