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大尺度路殺報告——人與動物的「過馬路」學問 石虎保育如何搶先機?
石虎是台灣碩果僅存的原生貓科動物,許多人對於石虎的存亡憂心忡忡,而在石虎繁衍、覓食的路上,高速行駛的車輛也來去匆匆,「路殺」成了看得見的殺手。
苗栗縣政府在2018年委託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公司進行「苗栗縣大尺度之路殺風險評估」報告,於2019年6月完成並公告。報告深度分析苗栗縣近十年來的石虎路殺事件,除了盤點高風險路段,也提供不少具體作為的建議。
路殺,不是只有車速問題
從2011年11月第一起石虎路殺紀錄到2019年6月間,全台共計發生77起的石虎路殺事件,其中有56筆發生在苗栗,而光是今年1~8月,在苗栗就有17起石虎的路殺事件,造成18隻石虎個體死亡,比往年高出許多。
為了進一步分析各路段發生石虎路殺的機率,這份報告將石虎適宜棲息環境、道路等級、鄰近的河谷、地形、彎曲、人口密度、道路密度、箱涵、分隔島等數個不同的因子進行比對分析,得出的高風險路段與實際上石虎路殺發生的路段高度重疊。
計畫主持人姜博仁表示,高風險路段由許多複雜的因子構成,「道路過於筆直會導致車速過快容易發生路殺,而在道路的轉彎處也會因為視線不良讓駕駛與野生動物反應不及發生路殺,此外,地形、車道寬度、植被、河床型態、車流量等都有影響。」
姜博仁指出,因為個案差異,部分路段雖曾有石虎路殺,但不能算是高風險路段;反過來說,有些路段即使沒有發生過石虎路殺,仍然是高風險路段。
舉例來說,研究報告於6月底出爐時,縣道130段並無石虎路殺紀錄,因為是山區彎道,又是石虎適合棲地,預測是高風險路段,7/4就發生一筆,前天(9/22)又剛一筆石虎路殺。
「證明這個分析確實有效,我們不需要非得等到石虎被路殺才看見風險,可以事先預防。」姜博仁說。
十年路殺紀錄累計八條死亡路線 高風險路段更需關注
另外一條尚未發生石虎路殺的高風險路段是台三線大湖段,同樣鄰近石虎適合棲地。姜博仁說,推測還沒有石虎路殺紀錄,是因為車流量沒那麼多。
研究團隊整合了過去近十年來的石虎路殺紀錄,並以空間分析案例間的聚集效應,發現石虎路殺主要集中在縣道140、縣道128、苗29和苗52等四條路線,省轄路段則包含台3、台13、台13甲以及西濱快速道路等四條路線,並且有主要出現在國道一號以西和卓蘭這一區的現象。
報告也提到,三灣、頭屋、公館、銅鑼到三義幾乎沒有石虎路殺,由於此區棲地相對完整,同樣為石虎分布熱區的前提下,路殺數量少、石虎與家禽衝突案例少,推測個體的死亡率可能較低,該區域在石虎保育上將有其重要意義。
石虎過馬路 「行為、時間、季節」分析出爐
此次計畫除了模式分析的機率外,也希望布設自動照相機,進一步了解石虎穿越馬路的行為。原本只規畫設置20個偵測樣點,不過為了更完整確實地掌握,研究團隊將樣點增加三倍,布設61個樣點。
姜博仁說,「石虎過馬路也會觀察地形,我們需要更細密了解他們選擇的穿越途徑,有助於減緩措施的設計。」
舉例來說,鯉魚潭、台3線、老庄溪、縣道140、大安溪、卓蘭市鎮等圍成的範圍,可能形成一「漏斗陷阱」效應,限制石虎可利用棲地,使得此區的石虎需要頻繁穿越道路,提高路殺風險。因此報告建議,維持溪床自然度、保留三面光的老庄溪匯入大安溪的自然河段非常關鍵,若能改善老庄溪的隔離效應,建置具有植栽的跨越橋,也是減緩此區路殺的手段之一,同時可能改善整體棲地的連結性。
石虎不愛用? 涵洞設點應考量棲地破碎化問題
在大安溪北岸的火炎山隧道兩側就有石虎路殺的紀錄,姜博仁推測可能與視線不佳、車速過快有關,雖然在140縣道有涵洞,但是該處涵洞位置較小,且高低落差大,石虎難以使用其通過,「要建置生態通道,最重要的是地點,其次是鄰近的植被、導引網去做改善。」
姜博仁說,此一區域對於苗栗、台中、南投三地的石虎交流非常關鍵,族群愈大就愈有可能減少滅絕風險,「我們建置生態通道的時候主要是引導牠從箱涵、跨越橋通過,不能過於嚴密影響他的棲息習性而不願意通過,這反而會導致棲地破碎。」
姜博仁也強調,路殺當然是石虎滅絕的威脅之一,但不是沒有路殺發生,石虎就不會滅絕,「包含傳染病、犬隻、棲地破碎化對於石虎來說都同樣重要,只是那些比起路殺不容易被看見,因此也就比較沒有資源去做。」
路殺都在這時候 「特定時段」測速減少用路人不便
本次計畫除了分析路段地形、研究石虎活動行為,也進一步分析路殺發生的時間點。
「以單一日來看,多發生在黃昏到清晨。」姜博仁表示,石虎是夜行性動物,路殺的發生代表人類的活動時間和石虎的活動時間發生衝突,「一來車量較少時車速就會較快,而來當時的視線也不佳,對石虎和駕駛來說都可能反應不及。」
姜博仁建議,若增設測速照相會引起居民反彈,那或許可以增設特定時段的測速相機,減少用路人不便,也減少石虎被路殺的機率。
母石虎、亞成體有不同 四季的路殺分析
此外,若以一整年來看,石虎路殺事件發生多集中在秋冬季,姜博仁說,「秋冬季會有石虎亞成體要單獨外出狩獵、拓展新的領域,那對於環境不熟悉的話就可能發生路殺。」
姜博仁表示,雖然秋冬季數量較多,但真正影響石虎族群數量的關鍵可能是在春夏季,「春夏季的石虎路殺主要是母石虎在育幼,外出覓食可能發生路殺,相對於公石虎,母石虎對於物種繁衍來得更為重要。」
姜博仁建議,未來如果石虎熱區附近有道路工程,或許可以考慮季節因素去規劃避讓和調整工期。
苗縣農業處建置圍網、移除植栽,年底將設區間測速
報告也針對石虎路殺高風險路段給予建議,包含縣道140的火炎山隧道兩側設置防護網、清理涵洞植被;大安濕地公園周邊設置防護網;老庄溪三面光結構改善工程;23至25公里處設置測速照相、區間測速、清除綠籬、改為柱狀分隔島、設置噪音路面、反光鏡等警示措施。
對此,苗栗縣政府農業處保育科科長張葦表示,目前縣道140的23~25公里處已經完成了綠籬的改變進行每5公尺的部分移除,讓用路人與野生動物可以互相注意,此外,年底苗栗縣警察局也會發包在16~25公里處設置區間測速,「並不是測速照相,而是偵測車輛在該路段總計的行車時間有沒有低於規範,如果低於規範表準就代表行駛過程有超速。」
張葦說,目前在火炎山隧道和大鞍濕地公園路口也已經有布設圍網引導石虎迴避馬路,苗29的路段也會有規劃1公里長的圍網,「基本上這些工作都獲得了公路總局的支持,雖然預算有部分遭到刪除,但縣府非常重視石虎路殺防治工作的落實。」
不過,這些各式各樣減緩措施的功效能否發揮功效仍有待檢驗,就像不是每個人都會走斑馬線一樣,人有個體差異,石虎同樣也有。
姜博仁就說,有別於往年春夏季路殺較秋冬季少的紀錄,今年的春夏季石虎路殺機率非常高,已經比往年全年高出許多,原因為何就還要再釐清。
「我們不能說做到百分之百,但是至少能掌握到七八成,就可以大幅減低路殺對石虎的危害。」姜博仁表示,自然環境還有許多變因,所有研究仍有許多需要推測,只能做為參考而非絕對,「動物本來就會自然死亡,我們只是要降低人為的干擾,那其實人為的干擾不只是路殺,應該也要重視其他保育的工作,才能真正達到成效。」
參考資料
這篇文章 苗栗縣大尺度路殺報告——人與動物的「過馬路」學問 石虎保育如何搶先機?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 記者:楊 淽茵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