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部門減量行動方案出爐 民團:需釐清綠能困境、先辦政策環評

減碳行動需要按部就班。行政院依《氣候法》規定,核定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為2030年較2005年減少「28±2%」。環境部7月10日辦理公聽會,說明能源、製造、住商、運輸、農業及環境六大部門減量行動方案。有民間團體擔憂,目前能源部門的碳排高居不下,若未能釐清目前再生能源推動爭議,恐怕難達標;製造部門則是近年減碳成果低落,盼主管機關檢討行動方案、採取縮減產業規模等不同做法。



六大部門減量行動方案出爐 民團:需釐清綠能困境、先辦政策環評

各部門排放占比。圖片來源:行政院簡報


能源部門要砸7000億 環團盼釐清綠能困境、先辦政策環評


公聽會當(10)日,監督施政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看守台灣協會等環保團體先於環境部前召開記者會。抨擊目前能源部門的碳排高居不下,經濟部大規模擴張燃氣機組、增設天然氣接收站,無法有效減碳,要求經濟部應先針對天然氣、風光電進行政策環評。


根據經濟部報告,能源部門規劃2030年減碳23%,具體行動如提升能源韌性、擴大再生能源等,2030年光電目標31.2GW、離岸風電10.9GW、地熱1.2GW,預計總經費7109億元。


綠盟研究員陳詩婷在公聽會上質疑,認為能源部門方案只寫出目標,過度簡化了目前再生能源推動的困境,沒有說明要如何推展,建議務實盤點目前爭議。且風電與光電的目標都太過保守,建議重新盤點可設置的空間,例如下修屋頂光電門檻。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政府近年不斷擴張高碳排的燃氣設施,2024年燃氣發電已占台電火力發電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7.5%。他表示,「增氣減煤」政策已經過時,應轉向到更積極的「汰氣、煤」。細看預算,光是協和四接就要投入1218億元,是「提升能源效率與節能」預算的32倍、「擴大再生能源」預算也只有451億元,與其投入高碳排高空污的協和四接,不如轉投入節能及地熱等其他再生能源。



六大部門減量行動方案出爐 民團:需釐清綠能困境、先辦政策環評

環團召開記者會,呼籲檢討六大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攝影:李蘇竣


製造部門排碳大 環團籲推動縮減產業規模


製造部門是另一大排放來源。經濟部說明,製造部門目標2030年減碳18%,預計投入 153.3 億元,其中共分為製程改善147.2 億元、能源轉換3億元以及循環經濟3.1 億元,要將製造業碳密集度下降74%。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研究員林怡均指出,電子業與石化業才是製造部門最主要的排放源,但在行動方案中卻看不出這兩大關鍵產業如何減碳,建議必須將這兩大產業獨立出來,制定更上位的整合戰略,訂出減量與配套。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質疑,目前製造部門在全國碳排中占51%,減碳目標卻僅有18%, 等同是將減碳壓力轉嫁給其他部門。換算這幾年製造部門每年平均減碳0.6%,大部分工廠早已能減則減,未來減碳成本將只會越來越高。


他認為,解方唯有縮減產業規模,包括推動碳排總量管制,以及強力執法汰除環保工安績效不良的企業,並提供誘因輔導業者「瘦身」轉型,尤其鋼鐵、石化、紡纖、水泥、成熟半導體製程等傳統產業。



六大部門減量行動方案出爐 民團:需釐清綠能困境、先辦政策環評

六大部門在10日接連辦理公聽會。攝影:李蘇竣


住商部門缺AI用電管理 運輸部門需加強非六都大眾運輸使用


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住商部門,規劃減碳目標35%。內政部提出的行動方案包含老屋老宅活化,推動既有建築物能效改善,並納入住宅延壽計畫;另外也要透過法令規範新建建築物、獎補助既有建築物整建維護,引導建築能效提升及汰換高耗能家電。


TCAN總監趙家緯補充,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其實被歸屬在住商部門,如果政府已經把AI趨勢考量進未來政策,應該在行動方案中評估說明AI資料中心用電的強化管理。


生活不可或缺的運輸部門,目標減量20%,交通部提出完善公共運輸,打造人本及共享運輸環境、推動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提升運輸系統及運具能源使用效率。民間團體提醒,除了關注運具電動化,也必須加強六都以外的大眾運輸使用率。



六大部門減量行動方案出爐 民團:需釐清綠能困境、先辦政策環評

交通部運具電動化策略,先從市區公車電動化開始。資料照。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


農業部門與環境部門排放占比較低。環境部門要透過改善廢污水、掩埋及焚化等排放源,目標減量71.5%。農業部門則是同時肩負減碳與增加碳匯的工作,除了既有減碳工作包含畜牧沼氣再利用、設置稻穀粗糠爐等,還規劃土壤、森林及海洋等三大自然碳匯路徑,目標2030年增加碳匯136.9萬公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