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場碳費審議聚焦高碳洩漏行業認定 九成排放源提自主減量

環境部昨(6)日召開今(2025)年首次碳費審議會。環境部次長施文真表示,約有94%排放源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爭取優惠費率。此外,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可享更多碳費優惠,施文真說明認定方式:環境部會先算出門檻、指認出風險較高的產業;而未達門檻也會考量國際競爭力,如面臨國際傾銷、營業毛利為負值者,也可被認定為高碳洩漏風險行業,而相關認定是否會納入美國對等關稅衝擊?施文真則坦言「很困難」。




今年首場碳費審議聚焦高碳洩漏行業認定 九成排放源提自主減量


台灣應繳納碳費的排放源,目前有九成以上有繳交自主減量計畫爭取碳費優惠。攝影:陳昭宏


94%排放源提自主減量計畫 有機會適用優惠費率


台灣部分業者將在明(2026)年5月起繳交首筆碳費,如企業今年8月底向環境部提「自主減量計畫」,可適用優惠費率。環境部昨日召開今年第一場碳費審議會,針對自主減量計畫交件狀況,以及高碳洩漏風險產業認定方式進行討論。


會後施文真接受媒體聯訪指出,目前464家碳費徵收對象中,共有436家、約94%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委員普遍認同優惠費率足以驅動排放源減量。根據規定,若業者2030年減量目標採較具野心的「行業別指定削減率」,可享優惠費率每噸50元;若減量目標採「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則優惠費率每噸100元。環境部初步統計,約有兩成業者減量目標採「行業別指定削減率」。


為何部分業者未提自主減量計畫?施文真分析,有些業者排放量較少,像是電力業只需計算廠內用電排碳,扣除免徵額2.5萬噸之後要繳交的碳費較少,就不再申請優惠費率。另外也有些業者考量減碳執行難度及成本高,或產能需求還在動態調整,不易評估未來排放狀況,因此沒有提出自主減量計畫。


環境部原要求企業今年6月底前提交計畫,後因應美國關稅政策,允許業者先提申請,8月底前再補件。




今年首場碳費審議聚焦高碳洩漏行業認定 九成排放源提自主減量


環境部昨日召開今年首次碳費審議會。攝影:陳昭宏


考量國際競爭情形 部分高碳洩漏風險行業以個案認定


徵收碳費可能提高生產成本,導致部分企業外移到政策較寬鬆的國家排放,稱為碳洩漏。針對較易發生這種狀況的「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環境部提出配套機制,初期只以業者兩成排放量來計算碳費。


氣候署昨日也在會中說明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的認定規劃,施文真表示,認定方式將分兩個層次,首先依貿易密集度、排放密集度計算出門檻,達門檻者即認定為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可適用到2030年;未達門檻者,也會考量產業可能因碳成本過高外移,或面臨較大國際競爭壓力,認定為高碳洩漏風險,如碳費佔營業毛利率達一定比例、營業毛利為負值、或面臨國際傾銷風險,都有機會被列入減免行列。


施文真表示,個案須每年提出申請,申請時必須提供經會計師簽證的財報。且無論是何種認定方式,前提都是必須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通過環境部審核。


關稅衝擊納入高碳洩漏風險認定? 環境部:很困難


美國日前公布最新對等關稅,台灣暫行稅率20%,其中半導體和資通訊產品雖列豁免清單,但美國仍有「232條款」可調查並認定產品是否影響國家安全。比如近期,美國就有利用國安名義,對半導體發起調查。未來仍有機會對台灣半導體業提高關稅,相關趨勢是否影響台灣認定高碳洩漏風險行業?


施文真坦言,要將關稅及匯率納入高碳洩漏風險產業考量「很困難」,因為標準需要長期適用。他轉述會中部分委員意見,關稅談判過程中,台灣進口端也可能得面臨降稅,導致內需型產業承受美國產品傾銷壓力;有些委員則指關稅及匯率的變動屬單一事件,制度考量中「不太適合放大去思考」。


施文真表示,關稅、匯率影響,仍可能使業者毛利率變負、或使碳費佔營業額比例更高,目前設定的高碳洩漏風險行業指標,還是有機會「抓住關稅的衝擊」。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