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太熱就是雨炸! 專訪越野跑國手、鐵人公司,戶外運動如何調適?
9月下旬的某天早上8點半,《環境資訊中心》記者與越野跑國手張岱偉(歐霸)會面。在這之前,他剛完成山徑越野世界錦標賽(WMTRC)前最後一次國內訓練。教練要求他6點開始跑,不想因天氣太熱影響評估,但起步時氣溫已飆至30°C。
台北郊山越來越悶熱,是很多越野跑者的心聲。同為教練的歐霸亦觀察到,當跑者勝負慾較重時,更容易忽略熱傷害對身體的影響。

除了高溫,越趨頻繁的強降雨也影響戶外活動。歐霸5月參加在貢寮舉辦的越野賽事,賽道因連續暴雨而硬砍一半。比賽執行單位LAVA鐵人公司總經理李汎璿透露,最近兩年明顯感受到颱風和高溫對戶外選手的衝擊,同時考驗賽事方的應變能力。
熱到把訓練目標定得「更高」
歐霸七年前接觸越野跑,通常在台北郊山訓練和教班。他感覺到這兩年夏天變得更悶熱,熱的時間也更長,12月才開始變冷,但4月過後又要回暖。
城市悶熱,跟樓房高度、密度、都市設計有關,加上台北市是盆地,低海拔郊山也沒法速速散熱。歐霸說,越野跑手經常在劍潭山、軍艦岩等淺山訓練,海拔不超過300~400公尺,「都籠罩在熱氣裡。」500~600公尺的山徑,則明顯較涼快,所以跑手把訓練目標定得「更高」——到海拔1120公尺的七星山主峰,少了濕悶感,對訓練就好很多。

除了「人往高處」,歐霸指出,跑者訓練都落在清晨5點多,大約7點前要跑完,因為「是一整天最涼的時候」,車輛廢氣也較少,但就要犧牲睡眠時間。有些跑者選擇晚上跑步,但市區才剛剛開始散熱,訓練效益較弱。加上台灣濕度長期徘徊在70%~80%以上,汗水黏在皮膚「排不出去」,無法將體溫帶走。
每次上課、訓練,歐霸都會定時提醒學員喝水、補充電解質,夏天盡量選擇遮蔭的路徑。即便如此仍有學員會勉強自己,教練就要適時判斷,必要時趕快叫救護車。歐霸坦言,儘管他是有證照的第一線急救人員,終究比不上專業醫療人員,只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還有許多人會忽略恢復過程,歐霸稱「多5~10°C,訓練後的恢復就差很多。」熱傷害過量便容易導致後續受傷,甚至有跑者訓練後會表現異常疲勞,回家後輕微腹瀉,嚴重則嘔吐。這樣的情況更常見於比賽。歐霸回憶道,之前有個越野接力賽,賽程拉到快中午,就有跑者交棒後直接倒在路旁,被工作人員發現有熱衰竭症狀。
「你有一個好勝心,你的心理會把身體推到更極端。」歐霸說,「也因為接力賽,表現不好會影響整隊。我們很常在一種勝負慾之間,忽略對身體的判斷,那反而是最危險。」

跑者或許防水 但安全最重要
跑界有句名言——跑者是防水的。歐霸解釋,台灣越野跑、路跑跑者的確比較喜歡雨天訓練,因為氣溫較低,可減少水分、電解質補給的頻率,訓練後恢復也比較快。但現在台灣午後降雨也開始變強,7、8月有好幾天早上跑步很享受,但中午過後就大暴雨,山徑直接變小溪流。
「有些地形比賽濕滑,就算學員沒受傷,也可能因為環境造成壓力,對他而言不是一個好的體驗。」如果訓練遇到雨量大時,歐霸就會停課。
此外,歐霸也曾遇過強降雨後幾天,大石頭滾下來把路徑砸掉,因此他會留意氣象預報,若單次降雨量太高,或降雨已累積幾天,就要評估山崩風險。「颱風更不用講,山徑變得很難訓練,常常要跨過倒木,原本可以跑的,都變成障礙賽。」

今年5月上旬,歐霸參加The North Face在貢寮舉辦的越野賽,賽前強風暴雨,主辦方宣布賽道變更,歐霸原本跑的42公里直接砍半,泥土路大多變成水泥路、柏油路。參加者對安排意見紛紜——有人質疑跑水泥路不是越野,為何不改期或退費?也有人稱讚改道,認為比賽最重要是安全回家。
該賽事執行單位LAVA鐵人公司總經理李汎璿(Jo)跟記者解釋,貢寮本來就很常下雨,規劃比賽時已做好雨備方案,賽前兩天布置賽道時還天氣晴朗,比賽前夕卻突然狂風暴雨,在稜線上的夥伴回報說,步道指示的布條掛不上去,連人都站不穩。LAVA跟教練團隊商討後,認為比賽雖可進行,但必須變更賽道。
是否更改賽期也是執行方很頭痛的問題,需要考量多方因素,比如適合比賽的季節,一個週末算上路跑、越野跑、鐵人比賽可能就有6~7場賽事,加上外國選手眾多,改期實在不易。
不僅野跑因天氣而有變更賽道的問題,鐵人三項的游泳,會因浪太高、閃電打雷等因素,調整海域範圍或取消項目。李汎璿在LAVA工作十多年,他對這兩年的極端氣候更有感,「有點措手不及。」

2024年9月底,LAVA在墾丁舉辦Ironman 70.3(半程鐵人三項)賽事的前一週,遇上山陀兒颱風直搗南部。團隊在下榻地待了好幾天,「沒法做任何事情,外面完全狂風暴雨。」賽前三天,李汎璿冒雨看沙灘狀況——「慘不忍睹」,原本往沙灘的樓梯損毀,高低落差近1.5公尺,無法正常行走。
隔天,團隊跟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旅館業者等公私部門協調,利用機具初步清掃沙灘,移除玻璃、樹枝、漂流物。後續外圍環流也有影響,LAVA諮詢水上戒護單位後,認為灣域外相對危險,遂把海域賽道縮減一半。「選手抵達時會發現好像沒事發生,可是我們前面已經歷很多抉擇和困難。」
至於高溫比賽容易中暑,是否可以把賽事提早一、兩個小時舉行?李汎璿分析,這會牽涉海域潮汐、對周遭居民影響以及公路封路的交通管制,「這都是綜合考量,才能評估出比較可行的方案。」目前的必要措施則是縮短補給站距離,提供飲用冰塊和外用冰水降溫等。

環境的永續 也是運動的永續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是非常大的世界性問題。」歐霸舉例,9月初他參加在法國霞慕尼白朗峰(Chamonix-Mont-Blanc)舉辦的環白朗峰超級越野耐力賽(UTMB),賽前一天因遇到強降雨而改道,起跑時間也延後。
「天氣好時,大概30°C左右,天氣不好,就掉到15、10°C以下。」儘管台灣跑手出發前已研究歷年天氣,並提前抵達目的地適應賽事環境,也會擔心淋雨導致失溫。100公里以上的長距離組別,跑手不但在前段經歷日曬雨淋,到海拔2000多公尺時又面對下雪,事先裝備好的禦寒衣物也無法完全對抗低溫,「很多台灣選手被冷到沒食慾,影響後續表現。」
事實上,歐洲也面對熱浪來襲,歐霸6月在瑞士遇上33~36°C高溫,外國人也扛不住。他認為人類無法短時間改變氣候,唯有認識、了解環境議題,才能在戶外作出更多及時處理,例如路線選擇、時間變更、水分與電解質搭配等。

李汎璿則想到透過賽事推廣環保理念,能提升民眾對環境與氣候的關注。比如說,LAVA提供外用冰水降溫,會用小水桶代表替即棄海綿;獎牌改用自然掉落的樹幹木材或回收玻璃,「獎盃們」變成碟子、沙拉碗、手機架,實行一物多用;提供接駁車,鼓勵使用大眾運輸;安排餐車和環保餐具,減少一次性用品。
有時環保也會被罵。LAVA補給站不提供一次性水杯,改為在物資包提供可重用的水瓶,結果被罵翻。早年被罵翻的還有2014年率先引入線上成績證明書。「拿張紙要幹麼?回到家就爛爛的。」事實證明,現在選手直接下載證明書,秒速在社群媒體分享。李汎璿說,當大家習慣規則、認同環保,「就會持續做。」
LAVA也正跟學者接洽研究賽事碳盤查,不過他坦言相當有難度,不僅耗時,成本也非常高,評估費用或需過百萬元,這都須由公司承擔。
「雖然是小小的力量,但這樣的資訊和訊息傳達出去,一步一步改善。要靠大家努力,才有辦法達到。」李汎璿說。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