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2026產發趨勢研討 聚焦石化與新材料因應地緣風險及淨零挑戰

工研院2026產發趨勢研討 聚焦石化與新材料因應地緣風險及淨零挑戰


▲工研院舉辦「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在「石化與新材料」場次分享在地緣風險升高與淨零壓力加劇的情勢下,台灣石化與新材料產業如何因應挑戰。



【勁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全球石化產業正面臨政經不確定性與永續浪潮的雙重衝擊,包括地緣政治緊張、貿易壁壘擴大、減塑與淨零趨勢升溫,以及環保法規日益嚴格,企業正處於生存與轉型的關鍵時刻。工研院今(11/4)日上午舉辦「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之「石化與新材料」場次,聚焦在地緣風險升高與淨零壓力加劇的情勢下,石化與新材料產業如何因應挑戰、掌握轉型契機,並建構未來競爭優勢,成為這場論壇的重要焦點。




工研院2026產發趨勢研討 聚焦石化與新材料因應地緣風險及淨零挑戰


▲台灣石化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建議。【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2025/10)】



工研院指出,石化產業持續面臨產能過剩與復甦緩慢衝擊,附加受到美國對等關稅、台幣升值等影響,產業製造端趨於謹慎保守,預估2025年臺灣石化產業產值1.3兆元,較2024年衰退12.8%。面對國際政經局勢快速變動,建議朝向高值化、低碳化、循環化發展。



工研院進一步分析指出,當前石化產業所面對的挑戰並非單一面向,而是由供給、成本與政策三端構成的多重壓力交織而成。在供給面上,中國與中東擴產、歐洲關廠與亞洲撤資並行,產能過剩使輕油裂解到聚烯烴利差大,貿易流向轉往東歐、非洲與拉丁美洲。




工研院2026產發趨勢研討 聚焦石化與新材料因應地緣風險及淨零挑戰


▲臺灣石化業產值趨勢。【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濟部ITIS計畫(2025/10)】



在成本面上,美/中東乙烷系列原料相對亞洲石腦油具成本優勢,企業加速原料雙向切換與煉化石化一體化,以降低油價下行風險。紅海與巴拿馬的地緣風險,導致航運擁塞,外海貨船等候常態化。在政策面上,塑膠公約仍未定案,但各區脫碳門檻抬高,CCUS、電氣化與低碳氫成為必選投資,預計未來將由合規與綠色憑證重塑成本曲線。對台灣而言,加速大步邁向高值化、提升原料彈性與市場精準深耕,是在石化需求市場格局偏弱與外銷擠壓下,維持競爭力的主線。



延續上述挑戰,工研院強調,國際政經局勢的快速變化也加深台灣石化產業的壓力。例如,中國大陸多項石化品產能快速擴增,造成亞洲與全球石化供需市場失衡;美國關稅的不確定性也干擾全球化學品貿易;歐洲化學品生產深陷原料與能源競爭力低落狀態。同時,台灣製造業也正面臨中國大陸可能全面中止ECFA、全球塑膠公約限制生產的不確定性,以及碳費對台灣與國際廠商間的競爭力影響。因此,從區域市場的供需、產能利用率的變化趨勢、以及各國廠商的因應做法等面向來看,台灣石化產業與廠商的未來競爭力,建議應持續朝向高值化與低碳化發展(圖一),以因應未來變局。



此外,工研院也提醒,政經趨勢快速變動對石化循環經濟的投資產生不確定負面影響,例如全球塑膠公約尚未談妥,歐盟一次性塑膠指令尚未定案,已開始有業者暫緩或終止廢塑膠化學回收投資開發。然而,貿易壁壘趨勢也讓廢棄物在地化循環再利用更具有誘因,但同時可能改變或限制了可再利用物資的國際貿易流向。儘管挑戰存在,循環經濟仍是長期戰略目標。對於我國而言,因為石油料源仰賴進口,因此善加再利用國內廢塑膠、化學品,不僅提高用料自主能力,也是區隔低利紅海市場的策略。



工研院指出,2025年持續受到中國產能過剩影響亞洲鄰近區域供需平衡,臺灣石化產業面臨外銷競爭激烈,景氣復甦緩慢壓力。此外,受到國際貿易壁壘升溫,匯率波動損失波及,2025年前三季石化產值已較去年同期明顯衰退,預期第四季即使較第三季略有成長,整體2025年產值相較於2024年估計仍衰退12.8% (圖二)。在此情勢下,產業更須強化高值化、差異化與低碳化布局,以厚植未來競爭實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