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百年系列二】故宮研學:紫禁城有多少種「打開方式」?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表、古宮研學、故宮志願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一到節假日,有600多年歷史的紫禁城(北京故宮)總會迎來許多小朋友,他們化身偵探、魔術師、小皇帝,四處探尋紫禁城的「秘密」。近年,隨著中國大陸興起研學熱,紫禁城也成為中小學生研學活動的「勝地」。「小皇帝的一天」「小小密探捉神獸」「故宮魔法研學營」等研學團成為許多學生打開紫禁城的新方式。
「研學」,這個聽起來頗具學術氣息的名稱,在台灣通常被稱為「戶外教學」。它旨在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實踐等方式,將書本中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北京從事學生研學工作的黃秋子對記者表示:「研學就像是一座橋梁,讓通識知識以相對愉快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引起他們對歷史、地質、考古等學科的興趣」。
紫禁城曾是中國歷史上24位皇帝的皇宮,有70多座宮殿。1925年,不再是皇宮的紫禁城化身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是研究中國歷史、建築、考古等學科的生動「課本」。作為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博物院內大至亭台樓閣,小至扳指、紐扣等精美藏品,都是很好的研學對象。
在眾多研學主題中,紫禁城的「尋獸」之旅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紫禁城內有許多以中國傳統神話為藍本的神獸形象建築構件,僅網上流傳的紫禁城「神獸清單」中就包含近40種構件。有研學團隊挑選了脊獸、螭首、椒圖等「守護故宮的十大神獸」,讓孩子們以偵探搜尋的方式在紫禁城各處尋找、比對找出目標神獸,再通過老師講解各個神獸背後的故事,勾起孩子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濃濃興趣。
太和殿是所有「尋獸」隊伍必定停留的一站,研學團的老師往往將脊獸形容為「屋頂上的小保鏢」。作為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太和殿的屋脊上足足有10個脊獸,而其他哪怕最高等級的古建上也僅有9個脊獸。這一多出來的神獸名為行什,傳說中,行什是雷公的化身,寓意防雷。有網友在社交平台分享道,她的孩子聽完太和殿脊獸的講解後,逢人就科普:「故宮屋頂有雷神!」除了脊獸,形成「千龍吐水」景觀的龍形排水構件螭首,頂著45個發髻、代表了皇帝「九五之尊」的銅獅,有「中國版獨角獸」之稱的獬豸等神獸都是「尋獸」任務清單上的常客。

除了尋找神獸,紫禁城中的建築、藏品,也是很好的研學素材。今年在中小學生的暑假期間,故宮博物院又推出了多期故宮知識課堂,其中,「屋檐下的繽紛彩畫」課程頗受學生們的歡迎。紫禁城內有近9000間房屋,其中,被認為「最出彩」的地方當屬房屋梁枋上的繽紛彩畫。這些彩畫有的以青綠色團花為主,有的皇氣十足畫有金龍,有的靈活生動顏色豐富。曾有文化學者翻閱典籍,考據出384種中國傳統色,並從幾十萬件紫禁城的文物中找到了顏色對應者。「我認為,故宮也是中國傳統色的非常生動的教室。」黃秋子談道。
當然,作為一個有600多年歷史、足有6.5個京都御所面積的博物館,紫禁城還有許多打開方式。比如,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之一,因此,從建築學的角度去領略這片「宮殿之海」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另外,紫禁城中豐富的藏品和其自身悠久的歷史都很值得去探尋——在過去的600年中,中國有許多大事都發生在這裡。
從過往的跟著導遊邊走邊聽,到現在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主動去尋找、探索,研學的熱潮為紫禁城開啓了多種新的「打開方式」,引導孩子們主動探尋景點背後的歷史文化、科學知識與東方美學。(待續)
- 記者:愛傳媒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