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紫色誘惑:台日陸寄居蟹貿易暗潮
寄居蟹的濫捕及保育已不再是不起眼的小問題,而是逐漸受到全球關注的重要生態議題。筆者於今年4月受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 邀請演講,至沖繩與相關專家學者討論陸寄居蟹的保育議題,也很榮幸受到日本朝日新聞的採訪,讓更多人知道這個議題的重要性。
非法及不永續的野生動(植)物貿易會導致目標物種族群數量下降,而混獲的非目標物種族群數量也會減少。貿易帶來的外來物種入侵,還可能破壞當地生態,這些都是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原因。更甚者,非法貿易還可能助長犯罪率上升、疾病傳播,影響當地或全球經濟。本文將以陸寄居蟹作為一個案例,探討相關背景以及貿易機制,並提供未來保育的建議。

陸寄居蟹為何重要?
陸寄居蟹如同陸蟹,在海岸林生態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陸寄居蟹在海岸林中幫助保持生態平衡,而健康的海岸林能抵擋風暴和海水侵襲,是守護台灣臨海居民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陸寄居蟹是屑食者,透過取食活動將大型有機碎屑(如落葉、枯枝或動物殘體)粉碎成較小的顆粒,促進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進而加速有機物礦化,釋放出可被海岸林植物吸收利用的養分。牠們同時也是種子的傳播者,讓擁有固沙功能的海岸植物可以擴散至更遠的地方。
此外,牠們亦是其它掠食者的重要食物來源,例如二級保育類動物食蟹獴原先多生活於淺山地區,近年來屢次於海岸林中發現,其陸寄居蟹可能為重要食物來源。牠們亦提供了文化價值,特別是臨海居民視他們為兒時的重要記憶之一。
目前台灣共擁有八種自然分佈的陸寄居蟹,分別是短掌陸寄居蟹(Coenobita brevimanus)、凹足陸寄居蟹(C. cavipes)、橙紅陸寄居蟹(C. perlatus)、偽皺紋陸寄居蟹(C. pseudorugosus)、紫陸寄居蟹(C. purpureus)、皺紋寄居蟹(C. rugosus)、藍紫陸寄居蟹(C. violascens)、及椰子蟹(Birgus latro)。除了椰子蟹是陸寄居蟹科(Coenobitidae)椰子蟹屬(Birgus)外,其餘皆是陸寄居蟹科陸寄居蟹屬(Coenobita)的物種。
以上物種中,特別是橙紅陸寄居蟹及紫色陸寄居蟹,因其外觀鮮豔,且在台灣族群個體數較少,受到寄居蟹愛好者趨之若鶩的收集。
近年來,紫陸寄居蟹因體型大、顏色鮮豔,受到台灣寵物市場的關注。過去被認為只有日本才有分布,但自2017年以後,台灣本島開始有個體被記錄。
陸寄居蟹市場探查
2017年,筆者受海洋國家公園委託,於東吉嶼進行全島的陸寄居蟹普查。當時發現了一隻紫陸寄居蟹,並將之發表在學術期刊上,成為台灣的新紀錄,備受寄居蟹愛好者社群的矚目。不久後筆者就發現,在網路上販售紫陸寄居蟹的賣家及個體增加了,且多為大體型個體。當時心中納悶,究竟這些個體從何而來?都是來自本土採集嗎?
有鑑於此,筆者以經濟(價格)、生態及法規三個層面,進行了有關於紫陸寄居蟹貿易的研究。
研究發現,紫陸寄居蟹價格有上升的趨勢,特別是2017年後,顯示著新紀錄種的發表可能帶來了廣告效應,推波助瀾紫陸寄居蟹的貿易。生態層面顯示,紫陸寄居蟹在台灣許多地方皆可發現,但是族群個體數不多,且觀察到多為小型個體,並不足以支持數量多且體型大的市場。而台灣法規目前並無限制非保育類寄居蟹的採集,針對小規模的境外貿易,也存在模糊地帶,缺乏專門、明確的程序及查驗機制。

陸寄居蟹到底從哪來?
這些價格高昂的個體究竟從哪裡來呢?我們推測最大的可能是來自中國的販售平台「淘寶」。我們詢問一些台灣的網路賣家,他們坦然表示,販賣的寄居蟹來自中國,且強調販賣處於法律邊緣、有風險;另一方面,我們也詢問中國大陸的網路賣家,他們也表示曾經有寄送至台灣的經驗,成功率約為50%。
不過,中國並沒有產野生的紫陸寄居蟹,那這些蟹的走私或盜獵的過程及源頭會在哪?近年來,沖繩的陸寄居蟹走私事件猖狂,在新聞報導中也可見到,亦有案例發現發現走私者為中國網路賣家。其次,我們亦發現在中國的網路平台上販售的紫陸寄居蟹殼上,有著沖繩當地人所做的記號,以及僅有在沖繩群島分佈之陸蝸牛殼。種種證據說明,中國網路平台上的紫陸寄居蟹是來自日本沖繩。

此外,也不能排除台灣人直接從日本走私寄居蟹回國的可能性。在今年3月,有兩名台灣人在宮古島企圖走私998隻陸寄居蟹而被日本警方逮捕。
但不論台灣或是日本,法規上對於走私皆無有效嚇阻作用。在台灣的國家公園內盜獵寄居蟹,僅依國家公園法裁罰新台幣3000元。在日本,所有陸寄居蟹均屬於「天然記念物」,受到文化財保護法所保護,捕捉並企圖走私僅受罰20萬日圓(相當於台幣4萬元)。若盜獵或走私成功,其實際販售價格遠高於罰款,對不法人士來說是可以承擔的風險。
此類小規模的走私案件,也可能帶來嚴重的生態及經濟後果。雖然陸寄居蟹本身較難成為入侵物種,但如果夾帶了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例如螯蝦、蠍子、螞蟻或是蜈蚣等,在逃逸或棄養的情況下,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生態浩劫,將需要花更多的經費及人力進行移除。
陸寄居蟹的人工繁殖技術尚不成熟、成本也高,如要進行如昆蟲般的商業性大量繁殖仍有難度。所以市售的寵物陸寄居蟹,基本上都是來自野外採集(Wild Caught)。若缺乏適當的管理措施,野外族群會受到過量的採集的威脅。尤其是台灣的紫陸寄居蟹因為野外族群個體數少,若面臨捕捉壓力,可能會造成該種在台灣區域滅絕。
此外,有些國外新發表的新種尚未經過族群調查、狀況評估,就因為科學發表造成的廣告效應,變成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新寵,這將大大影響野外族群的生存壓力,例如淡紫陸寄居蟹(C. lila)。
要避免這些情況,唯有透過教育,讓大眾理解動植物在生態系中的功能與價值,並意識到牠們正面臨的棲地喪失、氣候變遷與人為干擾等威脅,才能從根本上培養出保育的共識與行動力。如果社會缺乏對生物多樣性價值的認知,即使有完善的法規與政策,也難以有效落實。 因此,如何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確保生態系的穩定與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是當代社會亟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 記者:文:許嘉軒(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