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未納淘汰化石燃料 五大重點看氣候大會的成果與失落
第30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歷經馬拉松式的12小時延長討論後,於週六(22日)下午閉幕。雖然淘汰化石燃料的路線圖、禁止砍伐森林路線圖雙雙觸礁,但在政治局勢動盪、氣候否定論的挑戰中,最終仍達成氣候調適資金增兩倍、啟動加速器敦促各國減碳、以及設立公正轉型機制等多項成果。

政經局勢對立下的減碳藍圖
今年適逢《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簽署10週年,各界對本屆氣候大會寄予厚望。歐盟等國盼能通過「轉型脫離化石燃料路線圖」(TAFF Roadmap ),然決議前的草稿卻未提及這份路線圖,導致雙方陣營僵持。
原定21日閉幕的會議在12個小時的延長討論後,終於在隔日凌晨達成協議草案,並於週六(22日)當地時間下午1點多的閉幕會議中通過。最終依舊沒有讓淘汰化石燃料寫入條文,所幸在調適、氣候資金上略有進展。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秘書處執行秘書斯帝爾(Simon Stiell)坦言,最後的協議讓人沮喪,但各國代表們在充滿否認和分裂的一年中仍展現團結,「我們尚未在氣候抗爭中勝利,我們處在爭端中,但我們仍努力反擊」。
今年的大會在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中登場,前三大污染國中國、美國及印度均缺席領袖峰會。智庫組織「非洲權力移轉」(Power Shift Africa)主任阿杜(Mohamed Adow)表示,在地緣政治變局下,COP30仍朝向正確的方向,但這些嬰兒學步般的進展,顯然不足以應對當前氣候危機。
氣候大會重點結論
一、化石燃料路線圖陷重大分歧
本屆大會最具爭議的條文之一就是化石燃料路線圖。歐盟等80多個國家呼籲提出逐步減少石油、煤炭、天然氣的路線圖,但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等化石燃料大國強勢反對,並稱決議文字要是提及化石燃料就不會支持決議。
最終,大會未將路線圖納入決議,因此它將不具法律約束力,只能看各國是否自願承諾實踐。
不過,COP30主席柯利亞多拉哥(Andre Aranha Correa do Lago)表示,這項倡議將獲得多國支持,哥倫比亞現正籌備全球首屆的化石燃料路線圖會議,相關討論不會因大會閉幕而結束。


二、調適資金增兩倍
發展中國家表示,他們急需資金來對抗氣候災害,例如海平面上升、熱浪、乾旱、洪水和風暴。大會核心目標之一正是調適,除了制定「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 GGA)指標,同時得確保氣候調適有足夠的資金。
上屆大會(COP29),富國同意最晚在2035年,每年支付達3000億美元協助貧國家對抗氣候災害。本次大會進一步決議,這筆氣候資金再增兩倍,但期限維持原樣,未能如貧國訴求提早至2030年。此外,大會設立了一個期程兩年的氣候資金進程以及一個部長級會議,以確定籌資進度。
不過,「全球調適目標」的指標最終並未通過。這項指標原本是用來衡量調適行動的進展,大會的任務則是將上千項複雜的指標縮減至100項以下,讓調適行動更具明確的方向。然而,歐盟、部分中南美國家等國對於修正成果並不滿意,批評指標變得「不明確、無法衡量、甚至在許多情況下無法使用 」。

三、設立國家自主減碳加速器
今年是《巴黎協定》十週年,也是繳交第三次國家自定貢獻(NDC 3.0)的時刻。然而,有些國家遲遲未交,有些國家則承諾打折,難以達成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目標。為此,大會決議設立「落實加速器」,以敦促各國更積極減碳,成果會在明年氣候大會(COP31)上報告。
四、建立公正轉型機制
大會協議通過建立「公正轉型機制」,協助那些在脫離化石燃料、轉向潔淨能源時,可能遭到影響的工人。不過,關鍵礦產開採相關的條文,則因中國和俄羅斯阻擋而未通過。
五、停止砍伐森林路線圖未通過
本屆會議選在亞馬遜的入口城市貝倫(Belém),有「雨林COP」之稱,保護森林正是一大重點。主辦國巴西力推的「熱帶森林永續機制」(Tropical Forests Forever Facility, TFFF)正式啟動,首日即有55億美元資金承諾加入。然而,停止砍伐森林路線圖並未通過,讓倡議者大失所望。柯利亞多拉哥表示將在未來的氣候大會上持續倡議。
議題持續發酵 COP31土耳其見
雖然多項議程受阻,但今後仍有機會持續討論。「我知道你們有些人對當前的問題抱持更大的野心」, 柯利亞多拉哥在閉幕會上表示,「我會努力不讓你們失望的。」
土耳其與澳洲爭辦明年氣候大會(COP31)主辦權,最後由土耳其擔任主辦國,地點選在安塔利亞(Antalya),澳洲則負責領導談判程序,在會前及會議期間擔任談判主席,並推動太平洋地區的利益。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陳文姿 編譯;羅真 審校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