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老化的三「養」步驟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從原本只是一個理想概念,到如今已落實成為進入超高齡(20%人口的年齡超過65歲)世代的趨勢。W. Rowe and R. L. Kahn(1998)兩位教授提出三項原則來界定「成功老化」。
一、避免疾病和失能。
二、維持認知和身體功能。
三、從事社會活動。
抓對好時機
「成功老化」的做法,若到70~80歲才開始是有點晚了,從年輕起就需要有意識地養成好習慣,至少中年階段(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中年人的年齡界定是40~60歲)開始執行還來得及。
這個世界畢竟還是很有趣,科技界已預告AI將席捲全球各地,還能成為人類的好朋友,從陪伴聊天、到問題諮詢,再到處理家事,多棒的生活助手啊!
再說,有朝一日,若飛天車在空中各處來去,生活世界不再侷限於地面上、海洋上,人類自駕飛天車,在安全導航下,世界各地跑(應該說是「飛」了)。
如此美好的憧憬,使得「活得久.活得好」進入許多人們的生涯規劃了。
按照兩位教授對「成功老化」的推廣,大家可以落實這三項「保養、學養、樂養」的做法。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第一:保養(避免疾病和失能)
汽車、房產這類有形資產都需要進廠維修或重新拉皮,人類的身體同樣需要定期調養、長期保固。
「成功老化」的人,從飲食上注重每日有豐富的蔬果、蛋白質的攝取。筆者是以3:2:1原則吸收營養,膳食纖維(蔬果)3,蛋白質(魚肉)2,碳水化合物(糙米、五榖雜糧)1。「生老病死」多年來深植人類的腦海,認定離開人間之前必定一番折騰,不是病弱就是臥床,如今,醫療觀念已改、養生步驟成熟,許多長壽人士,雖有微恙,但還是生活可以自理,還能享受人生,再到壽終正寢。
所以「生老樂死」即將取代「生老病死」,觀念跟上時代的人,不想造成家人照顧上的辛苦,早早自個兒安排健康檢查,固定追蹤,不讓三高惹上身。
還有不少人流行「超慢跑」,就在家中客廳看著電視,擺手地活絡筋骨,讓自己滿身大汗,晚上一覺到天亮。
第二:學養(維持認知和身體功能)
「成功老化」的長者出現在社區大學,有的還重新考進大學,正式成為大學生、研究生;也有的參加讀書會,出席成長團體,讓身心滋潤。
失而復學的人更能感受到學習的可貴,也不再拘泥舊思維,以為「越老越糊塗」,反而經歷——原來「用進廢退」,腦細胞是越用越靈活,而且「做中學、學中做」,讓自己感受到「活而有用」的喜悅。
第三:樂養(從事社會活動)
遊覽車裡嘻嘻哈哈的談天說地,運動場上的滾大球接力賽,又是一番童趣再現;還有到義賣會服務,到醫院做志工,組隊到海外觀摩旅遊。
當參與了社區活動,提供了熱心的服務,往往可見這批跑腿不落人後的快樂身影,因為有事做,讓每一天的日子過得生動有趣。
「成功老化」不是夢
君不見,如今滿街跑的銀髪長者,背個旅行袋,坐捷運、搭高鐵、擠候機室,還有在運動場、健身房、游泳池,大家樂此不疲地走動,外貌、身手,都比實際年齡看來年輕20歲。
總之,「成功老化」不是夢,走在這條路上的人是越來越多,而「保養」、「學養」、「樂養」三「養」步驟正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步驟。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 記者: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