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深根工作坊」成果發表會 以太魯閣族傳統樂器激盪跨文化新聲

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辦理的「聲根花東・樂綻島嶼 Harmony Rooted, Melody Blooms」計畫,於8月15日(五)晚間在萬榮鄉西林村活動中心舉行「音樂深根工作坊」成果發表會,現場來賓有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徐敍國館長、萬榮鄉梁光明鄉長、西林村陳長旭村長、部落會議主席張明賢、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潘小雪院長等人,並特別邀請來自馬來西亞的傳統樂器演奏家Najemi Hafizan參與,他長年致力於沙巴倫古斯族(Rungus)文化的保存與推廣,專精於鼻笛與木琴等樂器的製作與演奏。Najemi不僅在課程中與學員一同創作,並於成果發表會中獨奏演出,並與臺灣音樂家合奏,為觀眾帶來一場橫跨南島文化的音樂饗宴。
8月11日至14日的課程延續去年「太魯閣族木琴製作暨童謠工作坊」的熱烈迴響,今年更深化課程內容,涵蓋太魯閣族木琴、獵首笛、口簧琴等傳統樂器與族語歌謠創作,同樣由太魯閣族音樂家謝皓成(Labaga Taru)與謝皓任(Rudaw Taru)帶領,而學員來自西林、見晴等部落及其他族群,課程期間還特別拜訪西林部落耆老莊春榮牧師,牧師講述了太魯閣族傳統樂器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並演奏珍貴的四弦琴及多種形式的口簧琴,讓學員深刻體驗到傳統音樂的厚實底蘊。
8月15日成果音樂會首先由祈福儀式揭開序幕,學員們將工作坊所學,帶來木琴、口簧琴、獵首笛集體演奏與族語歌謠吟唱,指導老師謝皓成、謝皓任與大提琴手Labi亦以精湛演奏展現太魯閣音樂的張力與想像力,合奏了〈雷雲狂風〉、〈曦月〉。而馬來西亞音樂人Najemi獨奏兩首倫古斯族傳統曲目,並與謝皓成、達卡鬧老師共同即興創作演出,跨越文化藩籬,創造出嶄新的音樂對話。其中,金曲音樂人達卡鬧老師以古調吟唱加入,為合奏注入深情音韻,傳達部落音樂與土地的連結。最後由全體音樂人與學員共同演繹〈太魯閣歌謠組曲〉,展現學習成果與創作能量,既莊嚴又動人,象徵傳統旋律在新世代的延續與傳承。
美學館表示,感謝花蓮縣萬榮鄉公所及西林社區發展協會的支持,「音樂深根工作坊」舉辦的價值不僅在於一場演出,更在於持續為文化傳承開啟新的可能。透過四天的課程,學員不僅學習到木琴、獵首笛、口簧琴等傳統樂器的技藝,也在師生共創的過程中,將古老旋律轉化為屬於新世代的聲音語彙。這樣的過程讓傳統不再只是被保存的遺產,而是能不斷被再詮釋、再創造的文化能量。藉由國際音樂人的參與,太魯閣族音樂被帶入跨文化的對話場域,讓在地文化走出花東,並與世界產生共鳴。此次工作坊所展現的,不僅是音樂技巧的累積,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凝聚與拓展,為花東的音樂土地孕育出更多面向的未來。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821 11:29:51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