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理論,讓孩子改變成真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物品相互碰撞,必然有摩擦現象;人際相處,不論親疏遠近也多少有摩擦問題;若以家庭親子互動來談,摩擦理論也可以提醒父母改善教養的門竅。


四大阻礙,不易改變


美國西北大學David Schonthal教授提及——企業管理上有四大阻礙,造成員工之間摩擦多,內部溝通困難重重,變革不易。


家庭也有類似的四大阻礙,使得親子關係緊張,父母一籌莫展。


第一阻礙:慣性(孩子認為何必改變)


當孩子習慣性拿著手機玩個不停,又看到爸媽一樣手機不離手,這時要他們改變習慣,可是不容易了。


美雪媽媽明白和十二歲兒子一直爭辯,要他控制手機時間是困難重重,於是她進行「不著痕跡的小改變」。


美雪白天用手機是為了工作需求,下班到家,她立刻將手機放到客廳書架上的小籃子,到睡覺前不追劇、不哈啦。除非親友打來,手機響了,她也是簡單回覆又放回去。


一個星期後,美雪要求兒子如法炮製,晚上十點半後,將手機放入籃子,孩子不再爭辯了。因為他看到媽媽說到做到。


第二阻礙:惰性(孩子懶得改變)


例如,兒子不習慣喝白開水,覺得帶水瓶到學校很麻煩。


於是,藍英和老公想到改變兒子的飲水習慣。當家人有說有笑時,大人就是把水杯遞過去,兒子順手拿過來喝,久而久之,喝開水的習慣就此建立。這個技巧叫做「順勢而為的小改變」。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第三阻礙:情緒性(孩子害怕改變)


焦慮、緊張、憤怒等情緒使得家中出現甩門的、離家出走的,或鬧自傷的孩子。這時,可以運用「建立自信的小改變」。


卓如和老婆因性格迥異、志趣不合,於是商討離婚事宜,這期間和一兒一女維持良好互動,大家一起聚餐、一起遊玩。孩子漸漸習慣媽媽帶姊姊回家,而弟弟和爸爸回到另外一個住處。


爸爸媽媽都向孩子說感謝的話,說疼愛的話,無形中,孩子慢慢適應了改變關係的可能性,並減少「是否因為我而害爸媽離婚的挫折感」。


第四阻礙:反彈性(孩子拒絕改變)


這種摩擦是比較激烈,爸媽往往束手無策,例如,陳家就出現15歲兒子常偷騎摩托車的苦惱,讓陳爸爸、陳媽媽整天提心吊膽。


後來,陳爸爸不再大聲叱責,而是心平氣和地帶兒子到一位熟識警官的警察局,請教摩托車的年齡規範,以及法律刑責。陳媽媽則邀兒子到大醫院急診室走一趟,多少看到車禍受傷的急救,或家長哭泣的模樣。


陳家夫妻用的是「孩子被自己說服的小改變」,當孩子明白爸媽用心良苦,也清楚自己騎車還不夠熟練,因而重新規劃騎車上路的時間表,他準備儲蓄為先。


減少摩擦,創造雙贏


「摩擦理論」談的是企業組織團體,應注意——不讓四大阻礙影響公司運作;同理可說,家庭裡,也可以預防四大阻礙的發生,不讓衝突四起。


總之,爸媽從「不著痕跡」、「順勢而為」、「建立自信」、「被自己說服」來引導兒女樂於改變,讓成長軌跡自然發生,這豈不是皆大歡喜的事嗎?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