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爆滿病患候床超過1天!醫界罕求救:沒人敢當壞人
(記者許韋傑/綜合報導)近期全台各大醫院急診室爆滿,病患在急診等候病床超過一天的情況比比皆是,醫界罕見發出求救聲音。對此,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直言,真正的解方是「減少醫療需求」,但沒有人敢講。他指出,台灣的健保制度讓病人更樂於住院,醫療資源難以靈活運用,導致病床供需失衡,醫療體系承受巨大壓力,卻始終沒有人願意當「壞人」,推動真正的改革。
姜冠宇提到,台灣已喊了十多年的「分級醫療」,但目前的情況顯示成效有限。他表示,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病患的住院天數明顯較長,例如美國、英國的急性住院病房平均住院天數約為4至6天,不滿一週就急著出院,而台灣的病患通常住院兩週才算「有效率」,甚至若醫師讓病人太快出院,還可能引發醫療糾紛。他認為,台灣健保制度提供給病患的優惠,讓人們習慣頻繁使用醫療資源,這不僅擠壓醫院的給付空間,也導致醫療體系長期超載。
示意圖/醫界罕見求救。(擷取自Pixabay)
隨著台灣社會逐步邁入高齡化,醫療資源壓力持續升高。姜冠宇指出,年輕人因為有工作,往往會希望盡快出院,但許多高齡病患與家屬卻希望住得越久越好,這種現象在近十年來變得更加明顯,形成醫療負擔不斷加重的主因之一。他認為,如果現有制度不做調整,未來十年的狀況只會更加嚴峻,到時候無論公衛學者或醫管專家提出多少改革建議,都難以真正解決問題。
針對急診壅塞問題,他提醒,不能只用「七成非緊急」的統計數據來解讀現況。他解釋,雖然有七成急診患者並非最緊急個案,但三成的重症病患仍然占據了大量醫療資源,當整體病患數量夠大時,即便只有三成真正需要急救,仍然會讓醫護人員無法負荷。他舉例,急診現場可能同時要處理院內心跳停止(IHCA)與院外心跳停止(OHCA),這些才是急重症醫師耗費大部分時間的工作,而這類高強度的醫療處置,使得急診資源更加吃緊。
姜冠宇強調,解決床位問題的關鍵在於更靈活的醫療資源運用,但這意味著部分醫療成本需要轉嫁給病患與家庭。然而,台灣的健保制度卻難以做到這一點,因為沒有人願意站出來當「壞人」,推動這項改革。他坦言,這樣的發言或許只是「一席話」,畢竟在現有體制下,各方都只能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如果不正視問題,未來十年醫療體系的負擔只會越來越沉重。
更多引新聞報導
- 記者:許韋傑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