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罷免結果牽動關稅?蕭瑞民:美方憂親中派勢力崛起


(總主筆李彥謀/專訪)美台關稅即將公布稅率,外界預期可能落在10%至20%之間,不過726大罷免的結果,外媒多以「台灣選民拒絕罷免親中派立委」為標題,是否會讓美國總統川普加高對台關稅?畢竟不久前日本期中選舉,執政黨也大敗,親中派多人當選國會議員,導致日本沒有要到預期的理想關稅。



關稅戰/罷免結果牽動關稅?蕭瑞民:美方憂親中派勢力崛起


圖/宜蘭大學教授蕭瑞民強調,稅收不是政府超徵,而是經濟繁榮的表現之一,普發現金的正當性不足,與稅收更是兩回事。(艾瑞克IN新聞攝)


對美談判保密只有加分,歐美審慎防杜中國滲透


宜蘭大學應用經濟系系主任蕭瑞民,接受《艾瑞克IN新聞》專訪時認為,726大罷免不是國民黨獲勝,它只是守住原來的席次;不過,罷免結果也一定會影響到關稅,因為美國會考慮到親中派與台派對台灣執政政府的穩固與否,甚至美國也會沙盤推演後續台灣的地方選舉、總統大選、國會改選等,會對美國產生什麼影響,是否要調整供應鏈,然後才去擬定它所期望的對台關稅。


台灣談判代表目前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領軍,在華府穿梭,但不僅她的口風很緊,連美方與外媒都沒有蛛絲馬跡可尋,有人認為賴政府應適時提供相關資訊、談判進度,好讓企業界提早做好因應;但蕭瑞民指出,談判雙方一定是要保密的,無庸置疑,特別是在沒有具體進展情況下,即使透露不多,仍會影響彼此互信,不利於談判。


蕭瑞民表示,台美的談判之所以落在越南、日本、歐盟等國之後,主要是台灣的因素較複雜,背後有中國的掣肘,例如軍售或晶片,美方必須確保其技術裝備不會外流到中國,「安全」是一大考量;再者,中國近年對歐美國家的滲透、「長臂管轄」,威脅著民主制度,長遠目的更是想要統治對方。


消費券更能促進經濟活絡,百工百業各出奇招


蕭瑞民點出,美方在貿易與關稅的主要用意,即「開放市場」,從清末的英法戰爭、八國聯軍等,都是要打開中國市場,並非占領土地;這次川普也是如此,包括開放市場與公平貿易,這也是資本主義的核心之一,他們要的不是比拚商品好壞,只要市場開放,其他國家人民當然有權利選擇不買美製產品,但用關稅壁壘或保護政策阻擋美國貨,就是不對等的做法。


而影響大罷免因素之一的「普發一萬元現金」,若不論其是否違反憲法第70條規定,究竟是現金較好,還是改發「消費券」好?蕭瑞民指出,現金較無法達到經濟流通的效果,消費券則是強迫每個人都要消費,連鎖效應包括在很多百貨、賣場、商家,會因應消費券推出多種優惠,甚至有加乘效果,民眾的得利也遠多於一萬元的價值。


蕭瑞民表示,過去發放消費券的時空背景,有金融海嘯、Covid-19等引起的恐慌,這次則是因為「稅收超徵」,但是超徵不是政府多收稅而要退還,是在編列預算時,沒有預期如房產交易稅、股市交易稅或汽車買賣等稅大幅增加,這些可用於還債,不一定要發還給人民;關鍵要的思考是,政府多出來的稅收,再發回到民間,對經濟有否活絡效果?


多數人誤會的稅收超徵,不撥補台電虧損後果更糟


蕭瑞民又解釋,所謂「稅收超徵」,不是將原來要徵收的10%稅金,調高到20%,而是例如原本預估汽車銷售是1000台,結果賣了1萬台,多了9千台的貨物稅等,以致稅收增多,這個邏輯必須先釐清;至於「還稅於民」和「普發現金(消費券)」,是兩個不同概念,沒有必然與直接關係。


換句話說,稅收的「超徵」,也代表台灣經濟的蓬勃,政府可以運用多出來的稅收還債、增加公共及社福支出、撥補台電或油價虧損等;蕭瑞民提到,這次立法院決議不撥補台電虧損,不無使電價上漲的可能,一旦電價漲,各種民生物資就跟著漲,且上去就下不來,這不是普發一萬或消費券可以弭補的事,政府與全民應該要更加三思。


更多引新聞報導
美中角力/川普有實力、習近平未失權 李博榮籲台灣親近菲國
關稅戰/中國槓美國為面子 蕭瑞民:川普要打造新全球供應鏈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