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風雲:中美競逐下的大棋盤/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當前美中競逐的國際局勢下,臺海問題始終處於風暴中心。許多人關注中國大陸是否會在短期內(如2025年或2027年)對臺灣動用武力,而事實上,從各方面角度分析,這種可能性顯得相對較低。這一判斷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政權內部的穩定需求、深厚的歷史包袱與文化因素、國際社會對臺灣的堅定支持,以及動武所面臨的經濟與軍事風險。
首先,中國共產黨(中共)執政的核心任務,在於保持內部穩定。當前,大陸內部不僅存在著黨內權力鬥爭與地方派系的利益衝突,更面臨著民族自治區等多方面的社會矛盾。這些因素促使北京更傾向於專注內部問題(如維穩),而非冒險發動外部衝突。從這個角度看,「武統臺灣」更多是一種政治宣傳工具,用以激發民族主義情緒,轉移其國內矛盾,而非一個真正迫在眉睫的行動方案。
其次,從歷史與文化層面來看,中共對臺灣問題懷有一種特殊情懷––統一臺灣被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部分。然而,這種歷史使命感並非行動的唯一驅動力。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大陸必須顧及國際形象與外交策略。若輕率動武,不僅可能損害其常年強調“ 和平崛起 ”的國際定位,更會在全球範圍內引發連鎖反應,進而對內部穩定構成威脅。
而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在臺灣問題上持續表達支持,華府通過如《臺灣關係法》、《臺灣旅遊法》、《臺灣政策法》以及軍售等政策,藉此強化對臺的安全防護與宣揚國際承諾。此外,臺灣本身也積聚強烈的民主自由理念及民眾意識,約4成至5成的民眾,對統一抱有相當程度的反感情緒。這種國際與民意的雙重牽制,使得大陸在考量武力選項時,必須面對來自外部的巨大壓力,與可能引發的長期反抗。
我們可以從近期美中臺三方的公開聲明,來進一步瞭解臺海棋盤上的較勁:
一、臺北方面
近期賴清德總統提出的17項反制大陸的政策,被視對北京的挑釁手段。這些政策涵蓋了從加強本土國防、自主研發武器,到深化與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的合作,充分展現出臺北有意強化防衛與擴大國際參與上的決心。此舉既回應絕大多數的臺灣群眾,要求更大安全保障的呼聲,也進一步挑戰北京長期以來所宣稱的「和平統一」論調。
二、華府方面
川普於1.0時期曾採取強硬的對中政策,利用貿易制裁、加徵關稅及軍事部署等手段,對大陸形成戰略性壓力。而這些政策,不僅反映出美方在經濟與軍事領域,對北京的強硬態度,也為後續印太戰略的推行奠定基礎。隨著川普2.0的走馬上任,美國的印太乃至於全球戰略將逐步加深,諸如近期的非法移民、關稅問題、台積電東移投資、巴拿馬運河港口出售等,顯示出美國為求亞太地區影響力的穩固,以牽制北京在區域內的行動。
三、北京方面
面對臺海與國際社會壓力,北京近年來持續加大軍事演習的頻率與規模,同時運用外交及經濟手段對臺灣進行多層次施壓。例如近期針對臺北的挑釁言論與驅逐大陸居民出境等事件,北京發出了明確警告,強調任何形式的「臺獨」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反制。大陸不僅在國際場合強調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性,還透過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與外交合作,試圖孤立臺北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並加強對內宣傳以鞏固民眾對統一大業的認同。
從經濟與軍事角度來看,動武的代價極高。面臨國際制裁、大規模經濟打擊以及他國軍事對抗的不確定性,北京必須衡量這一行動,對國內經濟發展與政權穩定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更何況,臺灣在防禦能力及國際盟友支持下,其戰略成本遠高於預期。因此,當下採取非武力施壓––如經濟封鎖、軍事演習或外交孤立––成為北京更為理性的選擇。
更重要的一點則是近年來,國際戰略博弈中出現了“ 先臺海、後中美 ”與“ 先中美、後臺海 ”兩種臆測。華府在維持全球領導地位的同時,也試圖利用臺海問題牽制北京。而北京也明白,一旦在臺海動武,必將失去在國際社會中爭取更多支持的可能,甚至導致中美對峙的全面升級。由此看來,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軍事角度,大陸都更傾向於採取低風險、高回報的策略,避免先發制人的武力行動。
綜合上述種種因素,可以判斷在短期內,大陸對臺灣動用武力的可能性並不高。除非面臨嚴重的內部危機或國際環境劇變,否則北京更可能選擇通過非軍事手段來施壓臺灣,從而達到政治與戰略目的。但筆者懇請各位銘記,切勿因此而放鬆警惕,畢竟為求正統與政權穩定,中華民國當前仍存在於臺灣地區的事實,是北京最為燒腦的當務之急。當前的臺海局勢與美中博弈,正是在這種多重因素交織下展開的複雜局面,而未來走向仍需你我持續關注與解析。(圖片翻攝畫面示意圖)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