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癌治療」健康講座 癌友分享抗癌歷程活出生命韌性

【民眾網諸葛志一臺中報導】癌症希望基金會在台中主辦「婦科癌症治療新時代 關鍵突破一次掌握」健康講座,除邀請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呂建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葉聯舜及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張幸治,解說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的治療趨勢,爭取更長的存活期及更好的生活品質,並邀請癌友現身分享抗癌歷程,感動全場!
罹患卵巢癌第4期的小雅歷經手術、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她說,化療副作用幾乎全都經歷過,但活著就有希望,現在能擔任志工分享經驗,充滿生命力;另名卵巢癌3期的萱萱經歷化療後癌症轉移,接受二線化療、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從過去疼痛只能躺在床上,到現在能外出逛街,她分享「活著真好!」還有另一對雙胞胎姊妹都罹患卵巢癌,一邊抗癌治療、一邊工作。
中榮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呂建興表示,婦癌治療已邁入精準醫療時代,對於晚期卵巢癌病友,可透過基因檢測判斷是否適合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爭取更長的存活期;另外HER2蛋白與細胞生長有關,癌細胞若過度表現HER2,會促使腫瘤快速增生,易轉移復發。
呂建興說,過去針對這類病友的治療選擇較為有限,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展,有新藥協助精準治療,為婦癌治療帶來新機會。講座間有病友提問第一期卵巢癌是否建議進行基因檢測,呂建興說,從遺傳諮詢與家族預防的角度來思考,可以選擇自費檢測,若是從治療選擇的角度來看,建議第3、4期的病友要接受基因檢測,檢測結果會幫助醫師的治療判斷。

針對近年發現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皆持續上升。中醫大葉聯舜主任提醒,子宮內膜癌的早期徵兆多為異常出血,特別是停經後出血,或經血量突然增多等,若出現這些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此外,葉聯舜提到子宮內膜癌手術的發展,從傳統開腹手術進展到微創手術,不僅傷口較小也可更精準取樣切除,針對晚期或轉移個案,臨床上除了手術,還有放療、化療、標靶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等選擇,協助病友疾病控制與改善生活品質。病友也關心術後常見的淋巴水腫問題,他建議可透過運動、抬腿、攝取足夠蛋白質與加強日常保濕來減緩腫脹情形,必要時應諮詢專業的物理治療協助。
子宮頸癌則是有機會預防的癌症,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張幸治指出,子宮頸癌主要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所致,由於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可能出現接觸性出血或分泌物異常,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與HPV檢測是預防的關鍵。
至於對於已經得過子宮頸癌或是更年期的民眾是否需要接種HPV疫苗,張幸治建議,45歲前接種效果最佳,即使超過45歲,仍可視個人感染風險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施打,若仍有性伴侶狀況改變,接種仍有部分保護作用,可與醫師充分討論再決定。
- 記者:民眾網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