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時村中搭起了秋千架/劉光軍

過年時村中搭起了秋千架/劉光軍

劉光軍

一說起秋千,你可能馬上就會想起那些古詩詞中有關描述秋千的名句。什麼“淚雨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風煙放蕩花披猖,秋千女兒飛短牆”等等。可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文人筆下的秋千只是秋千活動的一種,文筆柔美雋秀,畫面清新可人。多是大家閨秀、才子佳人的一時娛樂。我把這種秋千稱作“文秋千”。

這種秋千多搭在官宦人家或豪宅富戶的後花園內,供那些香氣氤氳,婀娜多姿的小姐、丫鬟們娛樂所用。首先搭建這些秋千架所用的材料就十分講究。香木、花索,錦墊必不可少。這種秋千架一般不會太高,這從“秋千女兒飛短牆”“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等詞句中就可以看出來。因為使用它們的都是一些閨中弱質,氣力有限,所以都是小巧玲瓏。

另外還有一種鄉間秋千,是在像過春節或一些其他節日供普通百姓娛樂用的。它們對搭建秋千的材料沒有那些特殊的要求。往往都是隨地取材。也不追求華麗,只要是結實耐用即可。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過年,村裏有幾個好事者,就用幾根“大沙杆”和幾條粗麻繩在街上的水井旁邊,搭建起了一個大秋千。架子足足有兩丈多高,只見兩條粗壯的麻繩從高高的橫樑上垂下來,在麻繩的最下端系有一塊厚厚的木板連著,它就是供人們站著或坐著的地方,離地面大概有一米左右的樣子。我那時候想爬上去還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它是懸垂著的,無處借力,再加上自己身高有限,所以很難。而那些大人們就不然了,特別是對於那些五大三粗的精壯爺們兒來說,就更是小菜一碟了。

只見一個三十歲左右的人登上了秋千,他兩條胳膊伸開,用兩只手分別抓住了一條繩子,兩腳分開站在踏板上。然後有人推著他開始前後悠蕩,幾個反復之後,他自己就開始了發力。每次蕩到最高點時他就下蹲用力,隨著再次蕩起升高,他的身體也慢慢抻開,反復幾次後就會越蕩越高。這時候這個人就好像是一只上下翻飛的雄鷹一樣展翅翱翔。每次當他蕩到最高處時,看著的人都會大聲驚叫,生怕他一失手飛出去,或者從橫樑上轉過去。其實這還真的是一種極其危險的遊戲,一旦出現意外,後果不堪設想。這無論如何也沒辦法和那些小姐太太們玩的那種仙女下凡似的秋千相比了。所以我把它稱作“武秋千”。

現在,不管是“文秋千”還是“武秋千”都基本上已經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各級各類幼稚園裏的兒童秋千,這個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從危險係數上都大大的降低了。而且還在踏板上特意做了改動或增加了固定裝置,這樣就會更加安全了。再有就是那些安裝在廣場上的健身器材中也有類似秋千的器具。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十分注重做遊戲的人的安全性。已經完全脫離了過去的那兩種秋千的寓意和刺激了。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