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格鬥賽對軍事科技的啟示/蔡元鴻

蔡元鴻(軍武科技觀察家)
2025年5月,中國大陸宇樹科技(Unitree)舉辦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對抗格鬥表演賽「鋼鐵拳王:覺醒」。兩部宇樹G1機器人,在擂台上互相出拳、膝擊,展現靈活與防摔能力,吸引海內外媒體及軍事科技界矚目。此舉看似娛樂表演,卻蘊含深刻的技術試煉與產業推動力,值得我們從軍事科技角度深入探討。
人形機器人格鬥,首要考驗在於「力對抗」。在拳擊、膝擊等高強度碰撞過程中,機器人必須抵禦衝擊力並保持關節穩定,否則容易導致連杆變形、減速器損耗或關節伺服失效。G1配備高扭矩伺服馬達與金屬骨架,並導入減震機構與吸能結構設計,以吸收碰撞瞬間的衝擊能量。此外,頻繁的對打動作也考驗材料的疲勞壽命與散熱性能:動力系統在高速運轉、承受衝擊時容易產生熱累積,若散熱設計不足,將降低馬達效能,甚至縮短元器件壽命。未來如將此類技術延伸至軍事領域,勢必推動特製合金輪齒、耐衝擊結構件與更高效的散熱方案研發。
格鬥場中,一旦被膝擊或側踢擊中,機器人極易失去重心。G1機器人內建多軸慣性測量單元(IMU)、足底壓力感測器與深度相機,結合慣性導航與視覺感知,讓它能在毫秒級時間內重組全身質心、重新佈局足底力矩,並啟動「防摔優先」的內建演算法,迅速恢復直立姿態。這種動態平衡技術在未來軍事領域應用廣泛:從步行機器人執行崎嶇地形巡邏,到作戰機器人遭遇爆炸衝擊瞬間穩定姿態,都需要類似的感知融合與即時姿態調整能力。
這場對抗賽以「遠端操控+預設動作」同步進行。若完全依賴遠端指令,網路延遲(Latency)十毫秒以上就可能造成出拳時機誤差,甚至一記防禦動作遲滯而失敗。因此,G1內部搭載本地化「緊急避撞」與「自動防摔」機制:當遠端指令未及時抵達時,仍可啟動預先學習的防禦策略,避免因延遲導致重摔或損傷。對比軍事應用,這種「遠端與自主決策並行」的架構,將成為未來無人作戰系統、無人機群聯合作戰,或遠距拆彈機器人等領域的關鍵技術。
在擂台上,G1必須實時辨識對手的出拳方向、攻擊力度與來勢。這背後靠的是高速(至少120fps以上)攝影機+深度感測器串聯,以及統合慣性與壓力感測等多源資料的「感知融合」演算法。當雙方機器人都具備類似感知能力時,就形成「對抗式感知」:一方試圖以突襲或假動作製造對手混淆,另一方則須在毫秒內剔除視覺噪聲、穩定數據流並做出正確判斷。軍事領域常見電子對抗與智慧反制技術,與此大同小異:如何確保在敵方干擾或偽裝情況下,仍能快速偵測、判定威脅,並調度有限資源予以反擊。
人形機器人若只追求「猛力輸出」,很容易對結構與驅動器造成過載,甚至將對手損壞殆盡。但格鬥演示需強調「可控對抗」:G1透過關節力矩感測器,實現瞬時力覺回饋,並以「柔順控制」演算法限制擊打峰值,兼顧打擊力道與安全性。這種技術在軍警拆彈、城市救援、近距離搜索掃蕩等任務中,尤為重要:作業機器人在接觸爆破物或脆弱結構時,必須精準掌握力道、避免誤動作造成觸發,才能保障人員安全。
此外,若加入「持續學習新技能」,意味著它在每次對戰後,能將比賽過程中的感知數據、動作軌跡、攻防成效上傳至後台,並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如強化學習、模仿學習)優化未來的出拳策略與防禦動作。換句話說,這構成一個「人機共訓、生態閉環」:每個動作影片、傳感器數據都是訓練資料。這對未來軍事應用極具價值,當無人機群或地面機器人在實戰中不斷與敵方「交手」,更新模型以逐步提升辨識與作戰效率,就能達到快速實驗、快速迭代的目標。
與純粹的機器人馬拉松不同,格鬥賽兼具觀賞性:CCTV直播時段將捕捉G1出拳瞬間、摔倒後再次站起的精彩畫面,吸引民眾關注。為此,研發團隊在動作設計上還考慮「動作美學」,讓機器人動作更具可看性:拳路連貫、身段飄逸,甚至附加「迴避花式」。軍事領域也可借鑑此點:未來若要讓公眾接受無人化兵種、輔助救災機器人或巡邏機器人,除必須實用,也要兼顧使用體驗。透明化的操作介面、多視角監控畫面,以及容易理解的狀態回饋,將使指揮官與民眾更快信任此類系統。
儘管這場格鬥賽僅是展示性質,卻引發「萬一演算法失控,機器人傷人怎麼辦?」的討論。未來一旦將類似技術運用到戰場,若缺乏嚴格的安全限值與人為介入控制,可能導致不可預期的誤傷事件。因此,需儘速制定「機器人安全標準」,或是像LAWS探討的內容(Lethal Autonomous Weapons Systems & International Law):包括動力上限、外殼抗擊穿設計、緊急斷電機制,以及作戰場地隔離規範。這些安全規範對軍用或警用人形機器人至關重要,也將成為國際軍控談判的新議題。
G1需要在「速度+力量+耐久+續航」等多項指標上同時突破:這意味著高能量密度電池、新型伺服馬達、輕量化高強度合金,以及更緊湊的熱管理系統都受到檢驗。格鬥賽提供了「真實極限測試場」,讓電子、材料、機構、算法等領域的上下游廠商能直接觀察產品在劇烈碰撞、快速運動、長時運作下的表現,進而調整或研發專用模組。結果將推動整個機器人與自動化產業鏈加速升級,並孕育專門針對軍警需求的客製化模組。
「鋼鐵拳王」格鬥賽表面是娛樂,更是軍事科技發展的風向指標。其背後是一場涵蓋機電一體化、感知融合、AI演算法、力控技術與安全規範的全面檢驗。對比先前的機器人馬拉松考驗「環境感知與動態避障、能源續航與隊形協同」,格鬥對抗賽更強調「極限衝擊與快速恢復、實戰化動作與低延遲反應」。這些技術一旦成熟,未來可應用於軍事偵察、前線後勤、城市巷戰支援與拆彈任務等多個場景。更廣義地說,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將加速「人機混合部隊」與「跨領域無人作戰系統」的形成,改變戰場形態與未來威脅樣態。(照片翻攝畫面)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