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F-35B引進部署:戰略意涵與區域影響/蔡元鴻

蔡元鴻(軍事戰略分析師)
2025年8月7日,日本在宮崎縣新田原基地(Nyutabaru Air Base),迎來首批3架F-35B短距起降/垂直降落(STOVL)匿蹤戰機,此舉象徵著亞太軍事格局進入新階段。儘管這批戰機尚未具備全面作戰能力,其部署已為遠東的區域安全注入新變數,並對中國大陸的軍事戰略規劃產生影響。
日本引進F-35B的意義,不僅止於新裝備的到來,更在於其背後的後勤與維修體系。日本早已擁有東亞唯一的F-35組裝生產線(Final Assembly and Check Out, FACO),位於名古屋小牧基地。此設施為F-35A的組裝與檢驗中心。未來,日本防衛省致力於將區域維修、修理、翻修與升級中心方向發展規劃(Maintenance, Repair, Overhaul & Upgrade,MRO&U),為F-35B提供全面的後勤支援。此外,為應對F-35系列高昂的維護成本及備件供應壓力,日本正積極推動本土零組件生產與技術轉移,旨在強化自主維護能力,降低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
在短期內,即使這3架F-35B,尚未組成完整的作戰群,其進駐部署,已足以對中共構成實質的情報與心理壓力。這些戰機能迫使解放軍在東海與南海演訓前,重新評估其風險,並提高對日本軍事動態的警覺。此外,透過與駐日美軍的聯合演練,F-35B可進行數據鏈通測,顯著強化對解放軍海空動態的即時掌握。日本還可利用地方機場與臨時跑道,進行多點起降演練,藉由多樣化的部署方式,迫使對手分散情報偵測資源,從而鞏固情報與心理上的嚇阻能力。
從中期來看,隨著預定的8架F-35B陸續交付並完成整備,日本自衛隊預計將在2026年下半年,逐步具備小型的航母打擊群(Carrier Strike Group,CSG)初步投射作戰能力。為此,海上自衛隊的「出雲」與「加賀」兩艘直升機護衛艦,已完成F-35B的起降測試,未來將加速改裝為輕型航母。屆時,日本將能與駐日美軍展開夜間作戰、電子戰與實彈聯合打擊演練,全面驗證多領域作戰概念,真正實現海上突擊與遠洋投射能力。
日本F-35B的引進部署,將對中國大陸的軍事戰略,構成以下多層次的影響:
其一,強化防衛網路。F-35B憑藉其匿蹤、精準打擊與彈性部署能力,若完成計畫的42架部署,加上規劃的105架F-35A,並與其他防禦資產整合,以此在西太平洋地區建立多層次的防空–反艦聯合防衛網路,將大幅增加解放軍航母打擊群的穿透難度。
其二,國防政策轉型。此舉呼應日本新版《防衛力整備計畫》(註1)及《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的修訂(註2),標誌著其防衛政策從「自我防衛」向「前沿運用」轉型,以更強硬的外交與軍事姿態回應區域挑戰。
其三,心理與情報嚇阻效果。即使作戰能力尚未成熟,F-35B的匿蹤特性,已在心理與情報層面形成顯著的震懾效果,這將迫使中共調整其戰略規劃與日後部署。
總結來說,日本首批F-35B的部署,其「匿蹤投射」與後續的聯合演練效應,也許已在短期內對北京形成心理與情報上的壓制。隨著更多機體的交付與航母平台的改裝,日本將逐步具備海空一體化的遠洋投射能力。此舉不僅重塑亞太防衛格局,更強化美日同盟在印太戰略中的「動能前移」角色。未來數年,這批戰機的部署,將成為影響區域安全動態的關鍵因素。(照片翻攝畫面)
註1:該計畫進一步根據《國家防衛戰略》所規劃的建軍目標,來整建日本的防衛力量,同時規定往後五年的防衛預算總額上限,以及往後五年日本想要整備的主要武器數量。
註2:此三項原則,是指日本政府為規範防衛裝備品轉移,而制定的三項原則,分別是「禁止轉移」、「限制轉移」和「妥善管理」。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