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龍斌終於和趙少康協調出線了 指向黨魁勝選?/尤榛嚴

尤榛嚴
趙少康和郝龍斌兩人黨主席選舉協調多日終於明朗化了,決定郝龍斌出線參選,於十八日由趙董陪同領表;不過朱立倫主席似較支持趙少康,發言人凌濤說趙少康為前副總統候選人,在人脈、資金、募款能力非常扎實,「如果趙少康出來參選的話,就會贏得黨魁選舉,亦有利於2026、2028」,擔心郝龍斌可能「贏了黨主席卻輸了國民黨」。遇此尷尬之局,國民黨如何面對和調整?
這個國民黨主席選舉裡,趙少康 vs 郝龍斌的情勢,以及內部支持、民調、藍白合作、2026/2028選戰的關係,確實會帶來不少尷尬跟挑戰。以下是對這個局勢的分析 + 國民黨可能的因應/調整方向,與潛在風險與機會。
情勢分析,先整理目前關鍵事實與趨勢:
協調機制啟動,郝龍斌與趙少康雙方已經有「協調一人出馬」的共識。這主要是為了避免黨內分裂和降低碎片化選票的風險。
民調對比,多項黨內民調顯示,若趙少康出馬,他在黨員中的支持度比較高,能領先其他人。如果郝龍斌出馬,他也有其基礎和支持者,但整體優勢不如趙明顯。
至於朱立倫的角色與立場,現任黨主席朱立倫表示願意「交棒」,暗示他不會續任。對趙少康的支持,也有透過發言人公開指出,其人脈與募款等條件是較扎實的優勢。
藍白合(國民黨 + 民眾黨)與2026/2028選戰因素被視為非常關鍵!無論是郝龍斌或趙少康,都把未來選戰(2026縣市長、2028大選)放在重要考量。藍白合的立場也是雙方評估自己的可接受性,與整體勝選能力時的一大指標。
潛在風險!凌濤的觀點中有這樣一個風險:「郝龍斌贏了黨主席卻可能輸了國民黨」——意即他可能握黨主席的位置,但未必能帶來黨在選舉中的勝利。這與資源、募款、人脈整合、選民動員能力等都有關。國民黨應該如何面對與調整?為了降低風險、提高勝選機會與黨的整體團結,以下是幾個建議方向:
一、明確的協調與共識機制
雙方應該設定好「協調條款」,包括一旦某方民調差距過大就讓步、或設定共同的勝選條件,比如民調領先多少、基層支持度多少、募款能力檢核等標準。同時應對黨內其他有意者做好安置或討論,以免他們因不被協調者感到被排除,轉而造成分裂或抗議。
二、民調與基層支持的強化
如果郝龍斌要競選,就要在短時間內強化他的基層網絡、募款能力、人脈動員與政策主張,以縮小與趙少康之間的差距。基層牌(黨員、地方派系、黃復興等)的支持非常關鍵。政府資源或可動員的地方組織與領袖支持,也會影響勝選。
三、黨內團結與黨中央角色
朱立倫與黨中央如果真的支持趙少康,應該公開或私下協助趙整合黨內資源,但同時要控制、安撫郝龍斌支持者,避免留下怨氣。有可能的話,讓郝擔任某種協調或聯絡角色,以維持他的能量與支持者的認同感。郝龍斌、鄭麗文、張亞中、羅智強、卓伯源和蔡志弘等六位登記者,公平公正的努力拉票但不人身攻擊,也不必忙著要人家退選,十月十八日投票,無論誰當選黨主席,都以全黨勝選和重返執政為最大目標。
四、藍白合作策略明確化
對民眾黨的合作應該設定明確框架:選區協調、政策共識、權力分享等。誰當黨主席,對藍白合的吸引力與可接受性是一大考量。郝龍斌出線了,但有部分藍白支持者對他持保留,那麼國民黨可能要付出更多讓步,以維持合作或吸納民眾黨的選票。
五、宣傳戰略與議題設定
強調誰能真正帶領黨贏得2026與2028。這包括清晰政策、選戰策略、資源分配與募款能量。同時要塑造形象,穩定、能團結黨內、能兼顧基層與中間選民、能有效與民眾黨協作。公關與媒體操作也很重要,避免內鬥被放大,須強調共識與團結。
六、風險控制
避免因為人事或派系利益分配不均引發內部分裂。防止社會輿論把這場黨主席選舉看作「內鬥」與「權力角力」,從而削弱國民黨整體在選民眼中的形象。預先規劃若競選失敗或勝出但表現不佳的後續安排,以免「贏了黨主席卻輸了選舉」成為真實的痛點。
總而言之,國民黨面對這個尷尬局面的關鍵,在於誰能真正掌握「民調 + 基層 + 藍白合作可行性 + 勝選願景」。若趙少康出來,他在民調與籌款上的優勢是明顯的;現實是郝龍斌已經出來了,就需要在短期內把這些條件補上,否則勝選機率會比較低。
國民黨若是希望避免「黨主席當選但選舉敗北」的情況,就必須把黨主席選舉看得不只是內部權力,更要作為整體選戰與未來數年政黨競爭的核心布局。這意味著黨中央、候選人、主要支持者都要把長期利益放在首位,短期派系利益或聲勢操作要退居次席。(圖:本報資料照)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