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槍氾濫槍擊案連連!美國何時遏阻?/尤榛嚴

尤榛嚴
一個多星期以前,美國知名的保守派名嘴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州山谷大學出席學生團體活動演講時,遭到槍手從遠距離開槍命中頸部,送醫不久後宣告不治。案發後白宮宣布降半旗4日,美國總統川普更說這是美國的黑暗時刻。柯克的追思會,上週日在可容納6萬多人的亞利桑那州格蘭道爾州立農場體育館舉行。總統川普、副總統范斯、國務卿盧比歐與國防部長赫格瑟斯等政府高層官員都出席。遺孀艾瑞卡在致詞中表示,她原諒殺害丈夫的兇手,成了會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刻。她說:「我原諒他,因為基督這麼做。仇恨的答案不是仇恨。」
18日閱報,賓州又發生重大槍擊案,警方當時正在調查一起「家庭相關」的案件,並試圖執行逮捕令時,遭遇槍擊,五名警察三死二重傷,槍手於對峙時被擊斃。
美國常被吾人說是自由和守法的觀念很好,譽為自由幸福的天堂,然而相反的現象是學校、教堂、市場等經常有槍擊案,幾乎是層出不窮,死傷者眾,令人難過不捨,也膽戰心驚、生活倍感不安。不知美國目前對槍枝的管制如何?恐怕仍然還是「私槍合法買賣」;有言擁有私槍是基於「自我防衛」原因,不過以棍棒等自我正當防衛屬於合法,如以私槍來回對付恐後果嚴重。怎麼辦呢?美國和世界各國如何來遏阻槍擊不幸事件不斷的發生?
這個問題是非常嚴肅且令人深思。美國頻繁的槍擊事件,不僅造成無數家庭破碎,也讓外界對「美國自由」產生深深的疑問。這樣的矛盾——在一個強調自由與法治的國家,卻無法阻止槍枝暴力——的確令人費解,也值得全球共同關注。美國目前的槍枝管制現況如何?美國的槍枝管制制度十分鬆散,這與其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
1、憲法第二修正案(Second Amendment),憲法保障人民「持有與攜帶武器的權利」,這一條是槍枝擁有權的核心法源。起初是為了抵禦暴政與自我防衛,但在今日社會,這一條款讓控槍政策難以實施。擁槍文化深入美國民間,有些人甚至視槍枝為「身份與自由的象徵」。
2、槍枝買賣與合法擁有!在多數州,年滿18歲即可合法購買步槍,21歲可買手槍。聯邦法律規定購槍者需通過「背景調查」,但私人間買賣(如槍展或二手交易)可免查。許多州允許「開放攜槍」或「隱蔽攜槍」,差別在於是否需攜帶許可證。
3、各州立法差異大!有些州如加州、紐約實施嚴格槍枝法,例如限制彈匣容量、禁止攻擊性武器。但也有州如德州、佛州槍枝政策相對寬鬆,甚至推動「無需許可」持槍。
為何槍擊案層出不窮?槍枝暴力的成因複雜,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擁槍過易 超過4億支民間槍枝,槍比人還多。槍械易得,自然更易於發生暴力事件。
2、心理健康問題,美國許多大規模槍擊案的槍手曾有精神疾病史,但相關防治機制不足。
3、媒體暴力與模仿效應,槍擊新聞曝光後,其他人模仿效應明顯(稱為「Werther effect」)。
4、法律漏洞造成聯邦與州的法規缺乏統一性,導致執行困難。背景調查、紅旗法都未完全落實。
5、黑市氾濫,槍枝非法販賣猖獗,即使法律再嚴,總有非法取得的可能。
再看看其他國家如何控槍?與美國相比,多數國家對槍枝的管控更為嚴格:
1、日本幾乎全面禁止私人持槍,買槍須經過筆試、實彈測試、背景與精神檢查。每年槍擊死亡數極少。
2、英國1996年鄧布蘭小學槍擊案後全面禁止手槍,槍擊事件大幅下降。
3、澳洲1996年塔斯馬尼亞大屠殺後,政府回收超過65萬支槍,實施嚴格槍枝管控,顯著降低槍擊案。
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當政府有強烈意志並結合立法、執行、教育與文化引導時,是可以有效遏止槍枝暴力的。
那美國該怎麼辦?雖然困難重重,但美國仍可從以下幾方面改變:
1、加強背景調查制度(Universal Background Checks)
2、縮小私下交易漏洞。
3、加入精神病史、家庭暴力紀錄等資料庫比對。
4、實施「紅旗法」(Red Flag Laws)
5、家屬或警察若認為某人具暴力傾向,可請求法院暫時扣留其槍枝。
6、禁止攻擊性武器,類似軍用步槍(如AR-15)應限制流通,一般民眾無需使用高殺傷性武器。
7、文化教育改變,從學校、媒體、家庭開始培養非暴力與危機處理的觀念。推廣心理健康輔導與干預機制。
8、聯邦與州協作,統一槍枝登記、攜帶與交易規範,避免「跨州漏洞」。
自由與安全之間的抉擇!美國社會目前正站在「自由 vs 安全」的十字路口。若繼續以「擁槍自由」為優先,將很難遏止槍枝暴力的蔓延。但如果社會能達成共識,願意為公眾安全調整法律與文化,嚴加管制和防範,美國和世界各國仍有機會扭轉這場人道危機。(照片翻攝畫面)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