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於境心隨文動/李志有

融情於境心隨文動/李志有

——讀傅建華《月隱山河 雨問團圓》有感

李志有

今年中秋佳節,秋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我在家休閒無事地翻看手機,大秦文萃”中秋特刋”傅建華寫的散文《月隱山河,雨問團圓》映入了我的眼簾。《月隱山河,雨問團圓》不正是今天真實的寫照嗎?詩一樣的題目,精准凝練,生動形象,新穎獨特,一下子引起了我閱讀此文的興趣,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我一口氣看完全文,拍手叫絕:好文章!接著又連看三遍,朗誦一遍,方才過癮。

開始,作者就用簡潔凝練的筆法寫出了今天的中秋佳節。“今歲的秋,是乘著雲輦而來的。雨絲代替了月華,在關中的天幕上,綿綿密密地織著一張清冷的網,網住了鐘樓的飛簷,網住了秦嶺的黛峰,也網住了歸人的腳步。”

寥寥數語,就用一幅大寫意的潑墨畫揭開了《月隱山河,雨問團圓》的序幕。

接著文章從宏觀到具體寫到:”庭院裏,那本該陳設瓜果月餅的石桌,印著涼沁沁的水光;老茶壺升騰的雲霧,也與這漫天雨霧渾然交融了。桂影仍在……縈繞在鼻尖。此刻的月光啊,想必正被困在厚厚的雲層之上……窗內是燈,窗外是雨。燈光將家人的剪影,溫柔地投在滴著水線的玻璃上。電視裏的歡歌與窗外的淅瀝,一霎時奏成了今晚的樂章。”

從屋外到屋裏,從瓜果月餅到石桌,從茶壺到雨霧,從桂影到鼻尖。從窗內到窗外,讓燈光、家人、電視織就了一幅中秋之夜的喜慶樂章。

面對此情此景,文章的思緒得到了昇華,寫出了文章該寫的要旨,訴說了要表達的主題:謹以此文致敬沐雨的土地,並祝親友們中秋節快樂,事業如月之恒,生活如餅之甜!

“我忽然想,中秋節的土地,是最懂雨裏的中秋的。她躺著,陪月亮,也陪風雨;沐浴月華,也承接雨露。……此刻,土地把耳朵掛上果樹,掛上待收割的莊稼……千百年來,農人在這樣的節日裏,望天興歎的,又何嘗是那一輪明月?更是生計,是收成,是深植於泥土之中,對天地的敬畏與順從。”

同時文章又引伸聯想到:“這雨便也不再是阻隔。它或許正以一種古老的方式,叩問著”團圓”的另一重含義一一相伴,即是陰晴;心安,便是圓滿。……此夜,月光並未朗照,卻沉在了更多人的眼底與心上。那是在雨中緊握的雙手,是隔著一方螢幕互道的安康,是所有在泥濘中,依舊執意奔向彼此的步履。”

最後,文章對當今中秋之夜,也就是對全文進行了總結和高度概括,哲理性的指出:“中秋節,賞一輪圓月,不在於仰望天空,只要心中有光,有土地的光,有窗內的光,有山河的光,便如同扣緊了母親縫在衣上一枚圓圓的紐扣,溫暖而踏實。”這種家國情懷,願祖國富強偉大,而我們才溫暖而踏實。同時指出:“人間最美的月色,從來不在天上,而在每一次不畏風雨的歸途,每一盞為你而亮的窗燈裏。”做為祖國建設的一員,我們一定要聽從祖國召喚,服從黨組織安排,團結同志,努力工作,不畏風雨的前進,就會成為最美的月色。

中秋佳節拜讀傅建華的《月隱山河,雨問團圓》仿佛飽食了一次饕餮大餐,又仿佛喝了一瓶醬香突出,清香撲鼻,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茅臺酒。幾番細讀,縱觀全文,我的體會如下:

首先,文章結構佈局精巧,層次分明,形散而神不散;內在羅輯連貫緊密,使讀者能清淅跟隨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全貌。其次,文章思想有深度,接地氣。雨中漫步賞月難見月,土地喜雨潤萬物,農民對收成有望,生計有靠,又何嘗是那一輪明月?哲理性地提示:“這雨便也不再是阻隔。它或許正以一種古老的方式,叩問著“團圓”的另一重含義一一相伴,即是陰晴;心安,便是團圓。”第三,文章語言藝術美。通篇都是文彩飛揚,辭藻豐美,短而精的語句,讓人閱讀朗朗上口。第四,該文幹練精短,為文真誠,感染力很強。你一看題目,就能引起人們閱讀興趣。再閱全文,就會讓人愛不釋手,引發讀者共嗚,把自己的情感與作品緊緊的聯繫在一起。第五,文字精准,語言極具張力。具有詩的語言,詩的韻律,詩的意氣,短且靈動。……

文章的可贊之處還很多,我就不再贅述。我只能豎起大姆指說:拜讀《月隱山河,雨問團圓》我的心融情於境,心隨文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