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學校 × 20家企業 × 250位教師 啟動全台最大永續教育行動

【記者 沁諠/台北 報導】臺灣教育團隊 玩轉學校(Pley School) 將於 10月25日至26日 在臺北市金華國中舉辦年度「永續教育年會—玩真的教學趴」,聚集超過 350位教師、20家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代表,共同探索如何以遊戲化課程將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真正落實於校園現場。
今年的年會以「請問,學這個要幹嘛?」為主題,現場匯聚台北市教育局、企業永續代表與第一線教師,共同展示多款全新議題式遊戲,內容橫跨 淨零碳排、友善供應鏈、永續生活、營養教育、心理健康、永續飲食 等主題,讓永續教育不再停留於口號,而能在課室裡啟動孩子的永續行動力。
年會亮點:跨界共學、從「理解」到「行動」
玩轉學校自2015年成立以來,已累積影響超過 2.5 萬名教師 與 4萬多名學生,並以獲得 B型企業認證 的教育單位身份,持續推動「永續教師生態圈」模式。今年年會延續往年精神,透過企業與學校共創教案的方式,將企業 ESG 與 NGO 的永續議題,轉化為能在課堂中被體驗、被思辨的遊戲課程。
「教育是社會轉型最關鍵的力量,」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 林哲宇 表示「當老師願意用行動去帶領學生關心世界,就能讓孩子在一次次課堂裡透過玩遊戲成為改變的種子。」

跨界合作夥伴共譜教育行動曲
今年教學趴邀集多家夥伴共襄盛舉,包含 臺北市教育局、環球購物中心、台灣雀巢、星展基金會、緯穎永續基金會、慈濟基金會、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等。同時也獲得帝亞吉歐《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的支持,用創新教育解決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共同打造出兼具教育深度與社會實踐力的課程遊戲模組。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專門委員 楊淑妃 表示:
「教育現場是培育永續公民的關鍵起點。期望透過此次年會,讓教師能更具行動力地把 SDGs 精神融入課室,讓孩子從生活中學會關懷與行動。」
環球購物中心 行銷處經理 葉益亨 表示:
「永續生活從購物開始,也從教育扎根。希望透過支持這場年會,讓更多孩子理解日常選擇的影響力,從消費者成為改變者。」
台灣雀巢 企業溝通暨永續發展負責人 蔡惠蓮 表示:
「Good Food, Good Life 好好吃 好好生活,是雀巢希望帶給台灣家庭的核心承諾。期盼透過教育合作,讓弱勢孩子理解食物選擇背後的營養價值,為家人打造更健康的生活。」
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所長夫人 施月女 表示:
「我們期許自己專注的不只是專業服務、財報數字,更多的是發揮正向的社會影響力。如何協助企業在穩健經營的同時,兼顧 ESG 與各方利害關係人的期待,越能使大家一起走得穩、走得遠。很榮幸能與教育夥伴共創這場意義深遠的年會。」
星展銀行(台灣)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負責人蘇怡文表示:
「星展基金會積極攜手志同道合的夥伴,為台灣創造正面影響力。透過支持玩轉學校的永續教育行動,我們期望能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幫助他們學習應對網路與校園霸凌,並進一步創造更包容的校園環境,讓每個人都能更有信心迎向未來。」
緯穎永續基金會 執行長 楊琬如 表示:
「科技不只是效率的象徵,更可作為傳達永續理念的橋樑。我們希望讓孩子從小理解科技如何助力於減碳與永續教育,成為創新與永續並行的新世代公民。」
慈濟基金會 高級專員 曹芹甄 表示:
「教育是最深遠的慈悲行動。希望師生能在遊戲中體悟『愛護地球、尊重生命』的精神,讓永續飲食成為孩子一生的力量。」

▲企業到場認識老師、與共同在 SDGs 優質教育之單位交流
教師的後盾,也是家長的安心基地
為了讓更多身為父母的老師能無後顧之憂地參與,今年年會特別設置育兒友善空間,理解許多教育工作者想學習卻被育兒現實綁住的掙扎。「小孩停車場」提供大班至小三孩童的共學遊戲場域,現場安排陪玩哥哥姊姊,結合創意活動與主題遊戲,讓孩子能安心玩耍、老師專心學習。
玩轉學校相信,支持老師,就是支持教育的根本。讓老師不僅能安心學習,更能在被理解與被照顧的環境中,繼續帶給孩子世界上最美好的改變。
教學成果顯著,夥伴共創影響力
歷經多年耕耘,玩轉學校透過「永續教師生態圈」與議題遊戲設計,已讓永續教育真正走入校園。過去《玩真的教學趴》每年影響超過 10,000 名學童,今年預期更將突破 12,000 名學童。根據歷年追蹤調查,教師執行率高達 78%,更有 88% 的學生 在參與後願意為永續議題展開實際行動。
除了持續成長的量化成果外,玩轉團隊也觀察到社群老師的黏著度高,超過 400 位老師持續耕耘,形成緊密社群與共學文化,且使命感高,將永續教育視為教育生涯的一環,成為校內推動改變的關鍵力量。對企業與非營利組織而言,這樣的教育合作不僅是一場活動,更是可衡量、可延續的「社會影響力方案」。
以創新教育推動 ESG 行動,與全台教師共創永續改變,歡迎造訪1200名老師的執行成果頁面: 玩真的教學趴・成果頁面
(圖片翻攝畫面)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