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傳承創意未來 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即將開幕

【本報大陸新聞中心 報導】10月30日至11月2日,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將在廈門盛大啟幕。作為全國唯一以「海峽兩岸」命名、由兩岸共同主辦的國家級大型文化展會,本屆文博會由中共中央台辦、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與福建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主會場設於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同步在廈門各區設立19個分會場,以「一脈傳承 • 創意未來」為主題,通過「1+4+N」辦展模式(1 個綜合展區、4 個專業展區、N 項活動),構建集展示、交易、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平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產業合作走深走實。
交流為橋,擴大兩岸融合「同心圓」
本屆文博會持續強化「兩岸交流」核心定位,在廣度與深度上實現新突破。據發佈會消息,臺灣地區參展規模持續擴大,200餘個行政機構、行業協會及品牌企業,500餘位專家學者、工藝大師、專業客商及臺青代表確認參展,其中 24個機構、81名臺胞為首次參展,14 人系「首來族」,充分彰顯臺胞臺企參與熱情。
展會特設 12 個兩岸主題展館,包括「臺灣大師工藝館」「臺灣 Z 世代融創館」「閩臺民藝傳承特展」等,並首次推出「閩臺鄉建鄉創融合發展成果展」,集中展示兩岸在鄉村建設、文創賦能領域的合作實踐。同時,「兩岸青年青春歌會」「兩岸青年 City Walk」等活動將同步開展,為兩岸青年搭建互學互鑒的交流舞臺。

活態傳承,民俗IP喚醒文化記憶
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本屆文博會打造沉浸式非遺體驗場景。海峽兩岸工藝美術展區彙聚28位兩岸頂級工藝美術大師,漆器、石雕、陶瓷等精品力作集中亮相;有「民間故宮」之稱的榮寶齋將首展「絨寶齋」系列文創產品。值得關注的是,兩岸民俗文化將實現跨界聯動——臺灣霹靂布袋戲與福建布袋木偶戲將連袂獻藝;福建出品的熱播電視劇《沉默的榮耀》中,備受兩岸觀眾喜愛的同款民俗技藝「獅頭旺」也將登臺展示。
此外,工藝美術展區還將開展50餘場非遺技藝展演、民俗交流及手作體驗活動,上萬件非遺精品同步開放銷售,推動閩臺非遺融合創新。
科技賦能,前沿技術解鎖新體驗
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具象化呈現成為本屆展會突出亮點。福建館創新推出「AI 劇本遊」,通過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玩法提升逛展趣味;福建省廣電局與廈門廣電集團聯合打造的福建廣電視聽館,集中展示 AIGC、XR 技術在智慧文旅、影視製作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廈門理工學院「黑匣子元宇宙體驗項目」、福建農林大學「腦電回饋 VR 水果採摘系統」等科技成果同步亮相,讓觀眾直觀感受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

數字視聽展區還聯合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等頭部機構,呈現智慧城市、智慧文旅、數字藝術最新成果,全面構建從創意前沿到市場轉化的產業協同「新生態」。
潮玩時尚,多國潮流藝術點亮年輕主場
為契合青年審美與流行文化趨勢,本屆文博會首次舉辦「臺灣潮流文創展」,集中展出兩岸新銳青年藝術家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首次參展並領銜打造「數字潮流藝術館」,彙聚中、美、英、日等多國潮流藝術作品,探索數字創作、加密藝術等前沿領域。
2025海峽兩岸高校設計展同步開展,吸引全國30所高校參與,近500件「潮味」十足的創意作品將與觀眾見面,為兩岸青年創意人才提供展示平臺,注入展會年輕態、時尚化活力。
全城文博,讓文化流動於街頭巷尾
本屆文博會以「文化惠民」為導向,打造「好看、好玩、好吃、好逛」的城市文化嘉年華。展會期間將舉辦330餘場精彩活動,主展館連續四天推出歌舞快閃、木偶戲等互動環節;19個分會場遍佈廈門六區,廈門美術館、「在廈有禮」旗艦店、鷺潮 • 鼓浪嶼美院等場地將呈現藝術展覽、文創潮玩、音樂演藝、咖啡市集等多元場景。

期間特別舉辦「遇見閩地有藝人」「達人探館」等線上活動,實現「雲逛展」同步體驗。此外,文旅推介交流會、數字時代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圓桌會議、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會議等專業活動,以及兩岸美食展區、文博福利社集章打卡、明代烹蒸茶藝展演等特色環節,將進一步增強群眾參與感與獲得感。
本屆展會還精心策劃推出「文博大禮包」行銷活動,聯動廈航空廚、惠和石文化園、在廈有禮等品牌商戶開展聯票優惠,打造覆蓋餐飲、購物、休閒、住宿等多元新場景的消費「生態圈」,讓市民觀眾樂享海峽兩岸文博會帶來的消費福利,實現「票根經濟」和海峽兩岸文博會流量共用、雙向賦能。
據介紹,作為推動兩岸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本屆文博會將從規模擴展向品質提升轉型,致力成為彰顯時代精神、深化兩岸融合、促進共同發展的盛會。目前,展會各項籌備工作已進入衝刺階段,誠邀兩岸民眾共赴這場文化盛宴,感受數字脈動與人文溫度交織的無限可能。(照片主辦方提供)
- 記者: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