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戰略自主的三面鏡:自立經濟、準結盟與科技主權/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近年印度外交政策的核心關鍵詞,是「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這一理念並非新創,而是冷戰時期「不結盟運動」的現代化延伸。但在當前美中競爭、俄烏衝突與印太供應鏈重組的局勢背景下,印度的戰略自主已不再止於地緣平衡,而是滲入經濟制度、軍事合作與科技安全等多重面向,成為其國家戰略的主軸。
首先,在經濟制度面,印度推行的「自立印度」(Atmanirbhar Bharat)政策,旨在強化本土製造與產業自主。這項政策並非孤立的民族主義反應,而是對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化」趨勢的主動回應。當跨國企業尋求「中國大陸+1」布局時,印度試圖成為新的製造與投資據點。
根據印度政府統計,2024–2025財政年外資製造投資較前一年成長約18%,達19億美元,累計較疫情前增加約三成。此舉不僅提升產業競爭力,也呼應台灣企業在半導體與電子組裝領域的南亞布局,如 2024 年台灣力積電(Powerchip)與印度 Tata Electronics 的合作。若台印雙方能在技術轉移與人才培育上進一步深化互補,印度的「戰略自主」可能獲得更多實質支撐。
其次,在軍事與安全領域,印度強化防務合作卻仍拒絕成為任何正式聯盟成員。它既是「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活躍參與者,又與法國、俄羅斯維持武器與能源合作。這種「合作但不結盟」的模式,使印度能在安全上獲取技術與情報支持,同時維持政策彈性。這種準結盟姿態與台灣的「戰略模糊」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例如兩者都試圖在安全保障與政策獨立間尋求平衡。不同之處在於,印度憑藉其地緣規模與外交空間,能更主動地塑造區域平衡。這使印度在印太安全架構中扮演「非附庸的關鍵節點」。
第三個面向是科技與供應鏈的自主化。印度在近年推動太空與人工智慧產業快速成長,2025年預算中,雖然科技與國防研發總支出增加,但整體研發支出(GERD)佔GDP比例維持在約0.64%,低於全球平均。其太空總署(ISRO)執行的「Gaganyaan」載人任務與「月船3號」登月計畫,象徵印度對「科技主權」的重視。與此同時,台灣在晶片與高階製造上的優勢,也成為印度合作的對象。雙方於 2024 年簽署的半導體產業諒解備忘錄,以及後續如 2025 年 SEMICON 會議的討論,象徵著台印在技術自主領域的連結。對印度而言,科技自主已成為印度維持政策獨立、避免被美中技術體系綁架的核心防線。
整體而言,印度的戰略自主並非孤立於世界,而是試圖在「多重依賴」中尋找「有限主導」。它既與美國協作,又保留對俄能源依存;既參與印太安全合作,又避免被視為反中前哨。這種靈活而務實的平衡策略,使印度在多極化國際秩序中維持議價力。對台灣而言,觀察印度的「自主化路徑」可作為參考,理解一個非同盟國家如何在大國競爭間確保自身利益與安全。未來若台印能在供應鏈、科技研發及區域安全對話上建立更穩定的合作機制,這種「自主而不孤立」的策略模式,這種「自主而不孤立」的策略,或許將成為印太中小國在動盪國際秩序中追求安全與發展的現實範本。(照片翻攝畫面示意圖)
- 記者: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