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該不該成為政治話術?/ 陳少澤

陳少澤(社會時事評論家)
總統賴清德 26 日端出「守護民主台灣國安行動方案」,會前還召集國安高層聽簡報,結論是北京在軍事、政治、法律、輿論上全方位施壓。於是政府宣布八年 1.25 兆軍購,加上特別條例,打造國安藍圖。
政策本身無可厚非,畢竟台灣面臨的外部威脅日益嚴峻,中共確實以 2027 年為軍事現代化目標,加速對台侵略準備。然而,值得國人注意的是,政府近期反覆強調「備戰加速」、「情勢不同以往」,甚至點名「2027」等具體年份,將國安溝通包裝成一場倒數計時。這是否過度政治化,需仔細檢視。
國家安全不是演唱會,不需要公布開場時間。
專業國安體系最忌諱把戰爭年份講死,因為這會干擾市場與盟友判斷,也迫使軍隊配合政治節奏。美、日情報單位談的向來是「能力節點」,而不是「開戰日曆」。這點連總統府在 27 日早上也重新補充:2027 是北京的軍力目標,而非攻擊時間。但問題正是如此:既然政府清楚知道意圖與能力的差別,為何前期的語言卻偏偏在模糊兩者界線?
更耐人尋味的是,總統改口速度之快,也讓人忍不住想問一句:這是幕僚提前踩錯方向?還是幕僚在替總統收拾前一天留下的言語尾巴?
誠然,「2027」確實源自國際評估,中共可能在那年達到部分軍事里程碑,但台灣若將能力節點硬轉成「開戰年份」,反而容易混淆社會視聽。邏輯講不通,比假訊息還更能誤導公眾。
民眾很難不聯想到一個現實:這整套方案其實是包裝精美的軍購計畫,但錢誰來埋單沒講清楚,台海的火藥味倒是先被講濃了。
真把戰爭當季節性商品了。
這套國安敘事還有三招,看似高明,其實都在測試人民的耐受度: 第一,把威脅講得越精準越好。年份講死、情勢講滿。危機越具體,質疑聲就越少。
第二,把韌性改成忍耐恐慌。每天喊風險升高,卻又希望大家維持正常生活。其實真正的意思是:你在害怕也得配合。
第三,把國防和政治綁在一起,但嘴上絕不承認。該推法案時喊危機,該推預算時喊倒數;至於專業?只要聲音跟脾氣夠大,專業自然會被淹沒。
台灣確實面臨巨大威脅,但最不需要的,就是領導人與執政團隊把年份當口號、把危機當助選工具,而片面解讀國際脈絡。國家安全應該做的,是降低風險,而不是製造恐慌。
國人需切記一點:能讓國家更安全的不是倒數計時,而是彼此冷靜。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