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乳癌、腦轉移打擊她用旅行重拾快樂日常

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乳癌學習營,由台中慈濟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林金瑤(右1)等醫師,介紹乳癌治療新趨勢。(圖/主辦單位提供)(168.25 kb)
[NOWnews今日新聞] 今年50歲的惠惠(化名),頂著一頭俐落短髮,臉上始終掛著笑容,很難想像,她曾在兩年間,接連挺過乳癌與腦轉移打擊。然而,病魔沒擋住惠惠腳步,她踏上環遊世界旅程,選擇用旅遊與愛來陪伴自己。
惠惠於110年12月確診第3期HER2乳癌。面對治療副作用,她主動剃光頭髮,透過醫院的假髮服務維持自信。即使癌細胞在 112 年轉移至腦部,她也沒有被擊,反而展開一場又一場的旅行,與好友相聚、運動揮桿,活出精彩。
惠惠感謝台中慈濟林金瑤主任的專業團隊,也強調:「生病後,更要愛自己,保持飲食均衡、照顧身心,用最好的心態走完一生。」她與丈夫甚至約定了專屬「愛的密語」,未來若走到安寧階段,只需一個暗號,便能彼此傳遞「我愛你」心意。
癌症希望基金會於近日舉行「乳癌治療全方面指南」學習營,邀請癌友惠惠現身分享抗癌心聲,另邀請台中慈濟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林金瑤、台中榮總乳房腫瘤外科主任洪志強、中國附醫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廖庭儀座談,介紹乳癌治療新趨勢並解答癌友疑問。
廖庭儀醫師指出,乳癌逐漸被視為「慢性病」,是指患者透過長期穩定治療,有機會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與疾病共存。隨著醫學的進步,過去HER2只有分為陽性或陰性,現在有了「HER2弱陽性」的新分類,這類患者過去治療選擇有限,健保近幾年也持續與國際接軌,給付新藥、提供更多治療選項,期望病友爭取更長的存活期與更好的生活品質。
洪志強主任強調:「當妳該做的都做了,就要相信自己已經盡力了,保持愉悅的心情同樣重要。」林金瑤主任提醒,完成標準治療、並依身體狀況與副作用耐受性調整療程,才是長期穩定的關鍵。廖庭儀醫師補充,最重要的是遵循醫囑、和醫療團隊的充分溝通。
對於「好好生活」,每個人定義都不同,在講座上,有病友好奇治療期間能否小酌怡情,洪志強主任說,從醫師的角度來看,治療最終目的是幫助回歸生活,在維持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偶爾小酌可以接受,關鍵在避免過量或酗酒。
病友也關心,若已接受超過 10 年的治療且病情穩定,是否能考慮停藥? 林金瑤主任指出,臨床上,用藥上限大約為 10 年,但仍需依個別病況與身體狀況評估,應在預防復發與生活品質之間取得平衡。
癌症希望基金會除舉辦教育講座,也長期提供多元照護與支持服務,包括照護諮詢、心理諮詢、康復用品協助(假髮租借、頭巾贈送、義乳胸衣諮詢)、癌症教育出版品發行,乳癌攻略以及病友會、支持團體、親子營與資源補助等。期盼透過多面向的陪伴,協助癌友減輕罹癌壓力,重拾信心,勇敢邁向健康與希望的人生。
相關新聞
藝術點亮歸途! 30名藝術家公益畫展為受暴婦幼點燈
買好物傳愛心 台灣農產好物館集結力量挺花蓮
有呷有保庇 築間攜手樂成宮推媽祖御守加碼抽機票
- 記者:nownews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