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情傷業績一落千丈 盼喘息空間

遇情傷業績一落千丈 盼喘息空間
國教行動聯盟與台灣心理健康聯盟於2024年發起「職場心理健康」問卷調查,93%支持政府推動「職場心理健康假」。圖為北市內湖科技園區上班族人潮。(圖/記者陳偉周攝)

[NOWnews今日新聞] 從小自卑的K小姐,出社會後從事業務工作,靠著拚勁做出一番成績,卻沒想到職場得意、情場卻遇到渣男,讓她不小心成為介入他人的第三者,為此有3年時間走不出情傷。

「那段期間,我常常見客戶前5分鐘就想暴哭,幾乎沒辦法專注在工作上。」雖然這段戀情維持僅半年就果斷分手,但卻長久影響K小姐的心理。多次冒出自殘、消失在世上等負面想法。她形容那時有個執念,「為什麼是我輸了?」不斷縈繞在她的心頭上。心理醫師建議她找朋友聊聊會比吃藥有用。聊開後,哭了、笑了,才慢慢走出情傷。

「沒有什麼事情努力就一定會成功!」K小姐說,由感情所衍生的恨意,因為轉念而消弭。她認為,如果沒有時間去面對跟處理內心壓力,一定會影響工作表現。如果職場上心理假能比照生理假,不問理由、無須證明,雇主給予員工處理情緒、喘息的空間,員工更能面對自我的問題,調整後重新回到工作崗位。

工作家庭人際關係多重夾擊 逾9成支持職場心理假

國教行動聯盟與台灣心理健康聯盟於去(2024)年發起「職場心理健康」問卷調查,93%支持政府推動「職場心理健康假」。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李玉嬋表示,現在的年輕人是「三明治世代」,面對來自工作與家庭的壓力夾擊,一旦因為工作忙碌無法兩邊顧及,再加上物價上漲、低薪結構等現象,這種隱性的壓力常令人無法喘息。


遇情傷業績一落千丈 盼喘息空間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李玉嬋表示,「三明治世代」潛藏的隱性壓力常令人無法喘息。(圖/記者王郁勳攝)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許哲修觀察,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很多人被關在家裡,與他人的關係變得疏離。許哲修舉例,有個案因為每天必須跟同學或同事相處,日積月累產生憂鬱、恐慌。雖然解封,但很多事情變得比以前更複雜,加上網路科技興起,人遇到的問題不如從前單純。

許哲修進一步分析,一旦人處於心理壓力大的狀況下,工作勢必受到影響,譬如出錯率增加、效率降低,更嚴重者會常請假、撐不下去離職換工作,但身心尚未恢復又因個人因素辭職,連帶影響生計。

心理問題抽象主觀 請身心假恐難定義

但李玉嬋也提醒,常感覺壓力大的員工,也會怕自己是否被看作無法勝任,所以很多人不敢表達。她認為,假使民營企業比照公務人員跟進身心調適假,可能也會有汙名化的情況,請假的人會擔心自己太軟弱,因此營造友善職場氛圍便成為關鍵。

李玉嬋也點出,若修法讓民營企業跟進身心調適假,首先就會碰到定義困難的問題。她解釋,生理假很明顯就是讓女性每月月事來時可請,可以有事實佐證。但身心調適假完全表現在心情上,一直以來因為抽象、主觀而被忽略。許哲修則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職場文化的挑戰,也就是雇主或同事能不能把員工請身心調適假,視為一種常態?許哲修提到,若請假員工就遭雇主、上司標籤化、認為他不適任,就會喪失這個假的意義。

修法民營企業跟進身心假?職場文化、刻板觀念待解

婦產科醫師、國民黨立委陳菁徽評估,生理假的法源依據來自性別平等工作法,若身心調適假要入法,未來可能得從勞基法著手。他強調,身心調適假由公務機關先行,可以觀察成效。她舉例像是軍人或警察,在請假過程需要對長官揭露自身心理狀態,在倫理觀念或階級管理比較重視的單位,也會擔心長官把請假作為升遷或評鑑的看法,若是如此身心調適假恐淪為看得到吃不到。


遇情傷業績一落千丈 盼喘息空間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認為,身心調適假應由公務機關先行,觀察成效後,再來評估修法導入民營企業。(圖/記者王郁勳攝)

陳菁徽提到,民營機構雇主對放假很敏感,若推動身心調適假,可能會面臨到勞資對立。但缺工背景下,未來是人力荒的時代,老闆必須有好的福利才能吸引好的人才。她建議政府可以推出誘因、給予補助,讓有意願的企業先行實施身心調適假,等待社會形成共識,才可能推動修法。許哲修也認為,企業將本求利,一定會考量成本,要推動身心調適假,政府可能需要做好配套,也應該寫明指引供企業遵循。

更多內容請點閱《心理假。心裡放個假》數位敘事專頁



相關新聞


放假「心」制1/10年自戕429人 青少年心靈危機大調查


放假「心」制3/大學心理假先行 第一位推手是他


放假「心」制4/公務人員身心假實施 真看的到也吃的到?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