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醫家人 上山下海的行動醫療


我們都是醫家人 上山下海的行動醫療


一群長年投入義診的醫療志工,他們深信:愛,從來不是用說的,而是「行動」!


5月12日是國際護師節,母親節也才剛過,但有一群宛如慈母心的醫師、護理師、藥師、志工們齊聚台北慈濟醫院,他們都是「北區慈濟人醫會」的一份子,前來參加《我們都是「醫」家人》新書會。


這群人醫會成員來自北臺灣各地(臺北、新北、基隆、桃園、新竹),其中有許多自行開業或是在各大醫療機構服務的醫、護、藥師、醫技以及各行各業的志工,他們持續29年來,定期定點、自費自假,前往臺灣偏鄉、都市角落、離島……義診並居家「往診」,也經常前往海內外重大災難現場義診。


獨居長輩、多重身心障礙者、街友、植物人、飄洋過海的移工……都是他們長年醫療關懷與陪伴的對象。他們讓機構裡身心障礙的孩童,看牙時從驚聲尖叫到歡喜擊掌;讓山裡的老人家,一到義診日便迫不及待在家門口等待著。許多醫護志工連長輩家裡有幾隻狗、幾隻貓都如數家珍,如同家人般親近,是長年義診累積出的信任與親密。



我們都是醫家人 上山下海的行動醫療


不只是醫療,更是陪伴


全球慈濟人醫會總召集人林俊龍執行長提到,證嚴法師的理念是希望「醫療要走出去,到需要的地方。」因此慈濟最早的義診中心是從1972年便在花蓮開始了,1996年成立人醫會,不只定點義診,也往診,更結合慈善、人文與教育來陪伴病苦者。這些志工們傾聽、送暖、逗樂長者;他們也從許多獨居長者身上看見生命的韌性、尊嚴與勇氣。


台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回憶起,17年前首次參與人醫會活動,看到人醫菩薩願意走入最偏遠的地區,感到無比光榮能成為人醫會的一員。他希望台北慈院不僅是人醫會後盾,更應成為尖兵,帶領醫護、行政與志工共同前行,將慈濟的愛帶到更多需要的地方。北區人醫會前總幹事、現為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的呂芳川回憶早期奔走偏遠山區,包括桃園復興鄉、新竹尖石鄉、宜蘭大同鄉等深山部落義診,人醫志工們只要去過一次,就不曾拒絕,因為看到偏鄉的醫療需求。


北區人醫會召集人,也是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徐榮源表示,在林俊龍執行長的身教與帶領下,看見「捨得」與「始終如一」的實踐;他自2016年加入人醫會,感恩一路上眾多人醫菩薩的提攜與引導,讓他從每次義診中學習慈悲與智慧,他也應用在尼泊爾大地震的義診中,促成當地的人醫會。


長年投入義診、自營牙醫診所的北區人醫會副總召集人謝金龍說,「我們不是史懷哲,可是只要我們有很多人,我們也可以成為一個史懷哲。」他強調,人醫的每一步都是築夢的過程,如今年輕一代也已接棒,期許大家繼續成為良善的傳承者,讓人醫的精神代代延續。



我們都是醫家人 上山下海的行動醫療


人醫會長年關懷、定期往診的阿藍哥也來到現場。主持人,也是人醫會護理師的彭秀靜師姊提到,壯年的阿藍哥曾有穩定工作,卻因脊椎病變突然癱瘓、在地區醫院治療不見好轉;2015年人醫會接獲通報、往診時,他已經癱臥在床好一段時間,獨居的他僅靠屁股拖地爬行、生活艱困。人醫會轉送台北慈濟醫院治療,發現他罹患神經病毒感染、數度住院,端賴慈濟志工陪伴,在台北慈院醫護團隊的治療下,終於復健到能站、能以助步器行走、也從癱瘓的窩居人生邁向人群,當時他說:「我一倒下去,身邊的人都跑光了,只有慈濟人啊,比兄弟姊妹還親!」今天阿藍哥特地來到新書會現場的他說,「在慈濟的陪伴下,我今天才能『站』在這邊!」他感恩志工張秀蘭夫婦陪伴、人醫會邱鴻基醫師經常帶著團隊去家裡看他;更重要的還有台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的治療,讓他從癱瘓到能站能走。阿藍哥康復後,雙溪定點義診,經常看到他的身影在招呼鄉親;他還曾為了省錢,一到醫院回診日,他捨不得花錢搭康復巴士,而是天還未亮就坐著電動輪椅出門,搭第一班火車,輾轉換三趟車、花了三小時來到台北慈院回診,只為了把錢存下來捐給慈濟。


人醫會副總召李嘉富醫師提到,新書出爐了,非常感動,但是故事來沒有結束,仍謹記證嚴法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宏願,人醫會的志工們也將繼續發願、行願。北一區隊長邱鴻基醫師感恩人醫會的機動志工、真善美紀錄攝影團隊及許多醫、護、藥師、各組別志工,一起走向偏鄉、照顧很多長輩,「很感恩這一世能加入人醫會,對的事,繼續做就對了。」





北二區隊長張治球中醫師,長年率隊服務全台最老鄉鎮平溪、號召許多中醫師加入團隊,他分享不論在海內外,中醫在義診中效果是很不錯的,他感恩能有機會加入慈濟人醫會,讓他人生的那把火至今仍在持續燃燒。長期率隊前往三芝及金門義診的北三區隊長林俊傑醫師分享,書名「我們都是醫家人」,「這個家真的很大,除了許多前輩,背後還有許多慈濟的志工、家人們做我們最堅強的後盾,還有台北慈院在醫療方面給予所有的支援。」他提到自己從一個小小的牙醫師,因為加入人醫會而走進偏鄉、離島,甚至曾經在四川零度以下的低溫穿著大衣帶著耳罩義診;在42度高溫炙熱下穿著防護衣,在約旦幫敘利亞難民義診。


桃園區隊長黃崇智醫師分享,「我的病人問我:『一個禮拜做得那麼辛苦,星期天還要去義診,不累嗎?』我告訴他:『不會耶!我是去郊遊。』」他說,我們常常說「付出無所求」,但是我們在付出之後,得到的往往是歡喜心。新竹區前隊長范文勝醫師與新任隊長曾文馨醫師一起上台分享,長年投入人醫會,也在新竹推動社區醫療群的范文勝醫師,分享曾醫師從罹患大腸癌四期,在台北慈院診治下重生,如今仍是一尾活龍。曾文馨醫師幽默分享,人生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做』以待斃。」





慈濟人醫會成立於1996年,以北區為起點,如今在臺灣包括北區、中區、雲嘉南、高屏、東區,共五區;近30年來,人醫之愛也早已陸續複製、擴散到全球25個國家地區,都有慈濟人醫會,以專業的「行動醫療」來義診、往診服務各地鄉親。


北區慈濟人醫會五個隊伍的隊長、醫師窗口——邱鴻基、張治球、林俊傑、黃崇智、范文勝、曾文馨、黃祥麟等醫師分享義診點滴,黃祥麟醫師也把自己的醫師兒女號召進人醫會服務;早期共同創建北區人醫會的曾美玉副總幹事(護理師)、洪美惠藥師、黃秋良師兄也齊聚一堂。這29年來有超過上千位志工投入北區人醫會,召集人徐榮源醫師說:「一個人或許沒辦法,但我們有一群人,只要一直做,就會隨著時間不斷改善,越做越完善;希望人醫會能成為一個『善』的教育平台,讓更多人參與、啟發慈悲心。」《我們都是「醫」家人》新書會在感動與歡笑聲中,圓滿結束;而慈濟人醫會的義診腳步,仍將繼續走向山之巔、海之濱,膚慰病苦鄉親,一起迎向希望的明天。





(撰文/楊金燕、吳宜芳、沈健民;攝影/謝自富、劉振江、范宇宏)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