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益到共益 世界展會X商業周刊ESG論壇


從公益到共益 世界展會X商業周刊ESG論壇


為聚焦全球ESG(環境、社會、治理)趨勢與企業永續實務挑戰,台灣世界展望會與《商業周刊》14日共同舉辦「ESG轉型新賽局──決勝韌性.價值共創」論壇,集結政府、產業與永續顧問等跨界代表,探討如何讓ESG從倡議走入國家政策與企業營運核心。與會者一致認為,企業應超越「合規思維」,將永續視為長期承諾與社會共學過程,透過政府、企業與NGO協作,凝聚台灣的永續影響力。


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代表總統賴清德致詞指出,ESG不只是企業責任,更是對下一代與世界的承諾,是一種善意循環。他強調,在地緣衝突與AI浪潮下,唯有善良與永續價值能孕育更好的未來,並呼籲公私部門攜手推動永續行動,將台灣人的善意化為實際力量。


世界展望會國際總裁Andrew Morley透過影片致詞表示,世界展望會在全球近百個國家推動服務,與脆弱社區並肩同行。企業每一項減碳行動、潔淨能源創新,都與NGO守護的生命緊密相關,展現企業行動改變世界的力量。


台灣世界展望會董事長丁廣欽以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溢流災後的救援為例,說明展望會第一時間成立兒童關懷中心,協助孩子走出創傷,體現ESG的社區韌性。他指出,展望會以「賦權」為核心,透過「籃海計畫」與原鄉蔬菜箱等方案促進社區自立,也在非洲以智慧農業與再生能源應對氣候風險,期待攜手企業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永續未來。


《商業周刊》ESG總編輯管婺媛指出,AI與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重塑全球經濟,企業須將ESG納入CEO責任與關鍵績效指標(KPI),並整合地緣政治、供應鏈及人才策略。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副總經理蔡佳芸則表示,企業永續已從「合規」轉向「責任」,但社會影響力的衡量仍是挑戰。她以台灣世界展望會「國內兒童資助計畫」為例指出,每投入1元可創造13.4倍的社會效益,SROI(社會投資報酬率)不只是量化工具,更是永續治理的實踐方法。



從公益到共益 世界展會X商業周刊ESG論壇


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李紹齡表示,展望會75年來陪伴超過230萬名兒童成長,在台灣每年服務4.4萬名脆弱兒少。她強調,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糧食與生存挑戰,展望會以兒童為中心推動氣候行動,從糧食安全到潔淨能源建設,協助社區建立韌性。她呼籲企業與NGO從「捐助關係」轉向「共創夥伴」,共同推動社會改變。


論壇中,南投信義鄉國中生司安亞分享參與SDGs計畫的經驗,提到部落已明顯感受氣候變遷影響,他與同學從節電、減塑等行動出發,讓永續成為生活習慣,也體會到「永續不是環境課題,而是人與人之間支持的力量」。


在企業實務對談中,錩新科技董事長丁廣欽表示,中小企業推動ESG應量力而為、穩健前行。他分享公司在桃園推動青少年培力、於雲林支持新二代教育,並與展望會長期合作於越南設立教育機構,強調「與專業NGO長期合作,才能讓企業公益與核心理念相互呼應」。


富邦金控副總經理林茂生則指出,富邦透過五大基金會回應多元社會需求,推動「Run For Green™」跑步植樹計畫與「有志一同™」公益平台,鼓勵員工投身志工服務,並長期與展望會合作於國內外救援及國際發展專案。他強調,企業應與具專業與信譽的NGO合作,才能創造長遠影響。


蔡佳芸建議,企業尋找永續夥伴時應明確自身價值與目標,並運用數據與SROI等工具持續追蹤成果。李紹齡最後呼籲,企業若要實踐ESG,應結合核心業務與NGO專業,建立透明衡量系統。她強調,NGO的現場經驗是推動社會改變的關鍵力量,唯有在宗旨一致、治理透明的基礎上,企業的善意才能化為真正具影響力的永續力量。



從公益到共益 世界展會X商業周刊ESG論壇


撰文、攝影/台灣世界展望會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