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爐火旺──明清銅爐,宣德款烙底

宣德銅爐的市場行情,價格到底應該落在什麼高度才算合理,或許本來就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提問!不過去年12月4日,一件在北京匡時拍場中出現,以前所未見的天價──人民幣1,512萬元(以下幣值皆為人民幣)成交的明崇禎〈沖天耳金片三足爐〉,卻讓收藏家手中所持握的那顆鑑藏砝碼,不知到底是該壓向歷史價值這端?還是市場價格的秤盤彼端?似乎顯得更加地不知所措了!


風磨銅十二煉

回歸宣德銅爐當初開冶鼓鑄的歷史本源,筆者以為,若以宣德三到四年之間,經明宣宗朱瞻基授意下所完成的那批宣德銅爐,應可說件件都屬價格不斐的昂貴作品。理由很簡單,首先是受命主持鑄造任務的工部侍郎吳邦佐,當年所帶領的鑄工包括匠人、風箱夫、火夫、水夫乃至磨光匠等即多達130餘人;其次根據《宣德彝器圖譜》的記載,僅宣德三年先前兩批歷時五個月完成的3,365件宣爐,細究它們所耗用的金、銀、銅、鉛、安瀾砂、金絲礬……等原物料,非但數量相當龐大,而且相關細目也可謂達到「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度。

舉例來說,用於「商嵌泥金、流金、滲金」的赤金達六百四十兩、用於商嵌泥銀、流銀、滲銀」的白銀達二千八百八十兩。而鑄爐所使用的合金銅料,經裁准報核的暹羅國生礦洋銅達三萬一千六百八十斤、倭源白水鉛達一萬三千六百斤、倭源黑水鉛達六千四百斤、日本國紅銅達八百斤、賀蘭國花洋錫達六百四十斤、鋼鐵達九千六百斤。又古鑄銅爐所使用的周邊耗材包括:出山煤炭達八萬六千四百斤、湖廣大櫟碳達八萬六千四百斤、大風箱二十具……等。綜觀以上所列,宣德銅爐的鼓鑄順利,若非有皇家龐大人力物力與雄厚資金的後援支助,民間單憑一己之力想完成此番創舉,恐怕不是容易之事。

清康熙〈馬槽爐〉,成交價人民幣1,456萬元。


不僅如此,在宣德銅爐的製作過程中,據傳又因宣宗本人的堅持,而使宣爐的製作成本至少又提高了一倍以上。原因是內含鋅、錫等礦物的「風磨銅」,一般最少需要耗費六煉的功夫才得以進行澆鑄,但由於宣宗敕命必須經過十二煉方才可以鑄器,因此每斤銅材經過十二煉後只能剩下四兩。如明人項子京在《宣爐博論》即載:「昔聞一老中貴,言宣廟當鑄冶之時,問工匠曰,煉銅何法遂至精美。工奏云,凡銅經煉五、六,則現珠光寶色,有若良金矣。宣廟遂敕工匠,煉必十二,每斤得其精者纔四兩耳,故其所鑄鼎彝特為美妙云!」誠然,歷代藏家對宣爐珍愛有加,正是宣爐視覺上具有珠寶的光彩,而拿起來也有沉重的質量感。由此看來,如果項氏的說法屬實,那麼宣德銅爐的市場行情,打從一開始就具有貴如拱璧的價值也就沒有太大疑義了。


宣德銅爐有三好

除了製作成本高昂之外,歷代收藏家對宣德銅爐情有獨鍾,至少還包括宣德銅爐不可取代的材質好、造型佳以及皮色美等三項主因。而追索宣德銅爐選用絕佳材料的製作背景,實與宣宗獲得數萬斤來自暹羅國(今泰國)進貢的風磨銅有極大的關係。根據《宣德彝器圖譜》所載,宣德三年三月初一日,太子少師工部尚書呂震接到司禮監太監張斌頒賜的一道聖旨,大意是說:宣宗因忖度暹羅國王刺迦滿靄所進貢的風磨銅(即黃銅)質精量夥,不禁思及宗廟與內廷的鼎彝陳設式範非古,乃諭示呂氏以風磨銅火速鼓鑄鼎彝云云。換句話說,宣德銅爐的鼓鑄動機,極可能是在宣宗獲得一批精美銅料後,才引動他正視前朝遺留、已顯鄙陋的鼎彝舊器,於是在宣宗的個人意志主導下,宣德銅爐終得以採十二煉的最高標準璀璨誕生。

欲知更多詳細內容,請見第224期《典藏‧古美術》5月號。

清道光〈沖天耳三足爐〉,成交價人民幣593.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