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樂嗎?面對收藏這件事!

忘了曾經在那裡看過,記憶中有這麼一句話,意思是:面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教育重點應是要讓孩子在社會中成為可發揮所長的一項資產,而不是人人望而興嘆的負債。同樣的邏輯,倘若我們擺進藝術收藏,那麼經營收藏的旨趣,或許就是應該讓收藏行為成為令自己快樂的資產,而不是成為反倒令自己患得患失的負債。

會有這樣的感觸,當然與周遭朋友的收藏際遇所觸發有關。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年前有位熟稔的朋友打電話給我,憤憤不平地訴說著,前不久在網路拍賣以「重金」購得一件清代〈翡翠龍首帶鉤〉,但爽快轉帳付錢後,卻發現收到的帶鉤竟是一件現代仿品,而且更糟糕的是,他採用的網購方式其實並沒有真正下標,而是雙方透過電話議價成交,也因此對方在確認貨款入帳並且寄出物件後,竟從此神隱不接電話,讓他有種吃虧上當、卻又投訴無門的憤懣與無奈。

其實筆者也有類似的慘痛經驗,以致面對這種虛擲千金的痛苦,電話一端的我,不僅可以完全感同身受,而且更能以自己的親身經驗為朋友分憂解愁。事實上,接聽電話之際,我的視線所及也正盯著置於書房案頭的一件「金代玉器」,這件玉器也是多年前以「重金」購得的仿品,而且也著實為此難過了好一陣子。我的痛苦甚至一度影響與家人的日常相處,遂讓自己當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

時間一久,我終於發現,由於自己不快樂,也連帶感染周遭親朋的不悅,但諷刺的是,我的不快樂,竟然是來自原本其實想讓自己快樂的追尋。那麼,從想快樂卻導致不快樂的源頭反思,畫面停格在即將快樂的當下,也就是即將發生購藏行為的那一刻,原來多數人所預設的心理期待幾乎都是想要快樂的那一畫面,而忽視了其實也可能導致不快樂的自然心情反應。於是在預期心理的強烈反差下,答案揭曉的瞬間,倘若結果不是心中所預想的那樣,則即刻湧現的失落情緒,也就足以讓自己頓時由天堂跌落到無底的深淵了。

也因此,要預防追尋文物之樂而產生不快樂的反差,其實最根本之道,莫過於在尋求快樂的當下,也須預設快樂也有可能變調的心理準備,換言之,在最初把最壞的結果都預先考量,或許期待落空後的挫敗感也就會大大降低。筆者以為,培養承受後果的堅毅能力無疑是向不快樂說不的最佳法門,只是如此簡單的道理儘管人人都懂,然而一旦遇上卻又往往難逃心魔的折磨,於是最後剩下的關卡就只是自我修養的問題了。

修養是一種面對問題的釋然態度,也就是說,問題既然已經發生,但關鍵之所在,其實是到底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它!舉例來說,即便是發現上當的當下,與其把心緒浪費在咒怨對方,不如轉念想想:其實是對方從此失去了一個好客戶。這不是自我解嘲的阿Q想法,而是對自我行為的負責態度。千萬別失焦了,購藏古董的目的本來就是要讓自己快樂,但快樂往往是必須經營的,否則就只是一種虛幻的感官快樂而已。如此看來,也許我們都過度沉緬於被騙後的自我哀憐,以致忘卻了何以會受騙上當。請恕筆者直言,上當受騙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許多的前因往往是發軔於某種貪念;例如,想要擁有是貪、想要更便宜也是貪、想要轉手發一筆橫財那更是貪,既然收藏的起心動念都是貪,又何必太計較別人比自己貪。

筆者無意主張賣人假古董可以合理化,甚至強烈認為蓄意欺騙其實有辱斯文,只不過既然對方一開始即有欺騙之心,受騙上當後,徒然一味怨懟也無濟於事,不如把心思花在自我檢討何以會受騙上當,認清自己的弱點,吸取經驗教訓,如此一來,自以為是的失誤就會轉化為快樂的資產,而不是繼續沉淪於不快樂的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