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夏曼與台東,九月陳列與花蓮,這是最生猛的台灣文學。

上月底我和幾位作家去了馬來西亞海外華文書市,有演講和座談活動。

我從沒去過馬來西亞,也沒注意過海外華文書市是什麼,這次才知道除了中國與台灣之外,這是規模最大的,以展售華文書籍為主的國際性書展,參展出版社來自世界各地有一百多家,整個馬來西亞有二千六百萬人,其中華人有六百多萬人,這個由當地最大連鎖書店大眾集團舉辦的書展,去年參觀人數突破七十一萬人次,而台灣人口二千三百萬人,二〇一四年初台北國際書展參展出版社有六百四十八家,堪稱是亞洲最盛大的文化出版盛會,參觀人數有五十萬二千人次。我知道,兩處書展的性質並不相同,台北國際書展是圖書專業展覽,有大規模的版權交易,馬來西亞海外華文書市則大剌剌以圖書與文具零售為主,加上展期長短不同,光從帳面數字上來比較,不易有正確的價值判斷,不過若是您去了現場,我想會跟我一樣感動。

走在寬長的展場之內,無論何時都擠滿購書人潮,當然都是華人面孔,也幾乎人手拖了一台購書車,(像是超級市場塑膠購物籃附上四個輪子,放地上拖著走)裡頭裝著一疊疊書,走累了就全擠到一處空地坐下來聊天,像是「購書車停車場」似的。雖然細節不同,但我覺得整體熱鬧氣氛跟台北國際書展非常類似,書籍陳設方式、人的呼吸、體味、新鮮油墨與紙張混合在一起的味道,都令人熟悉,常常走著一恍神,好像走在台北國際貿易中心裡。

當回過神來,我意識到這是多麼不簡單的事。因為這個國家的華人不僅人數少,在許多方面也沒有受到平等對待,單以文學來說,馬來西亞官方認定的「國家文學」只能以馬來文寫作,也就是說在這裡喜歡或寫作華文文學,並不會得到國家支持,必須高度依靠私人的力量不可。但不只過去深受華文影響的老讀者如此,當我看著那些年紀非常輕,小學、中學、大學的讀者在展場內逡巡,捧讀喜愛的華文書籍,特別是其實跟他們的人生關連甚少的台灣文學作品時,我就覺得我們實在太過幸福,以致於忘了身邊所擁有的珍貴事物。

比方說,上個月我們與夏曼.藍波安在蘭嶼浮夢,這個月,我們跟著陳列的《人間.印象》,在花蓮重新走一趟曾讓他留下文學痕跡的人、事、時、物、地,以及舒國治告訴我們如何在一瞥之間,捕捉台灣的風土美味,便是腳下這塊土地默默滋養的,專屬於我們的文學,並且輕而易舉,隨手可得,不必浪費碳足跡從別處進口。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