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公司走向國際 台股恐面臨「生不如死」危機 台股強強滾 資本市場卻爆出走潮

《財訊》報導指出,2021年台股以全年23.66%的漲幅亮麗封關,僅次於越南的35.73%,拿下亞洲股市第2,連續3年上漲超過2成;交易更是熱絡,平均日成交量達到3914.57億元,年增95%,在全球主要股市排名第3。也帶動上市櫃公司總市值來到56.28兆元,整整較2020年增加了11兆元。

集中市場交易強強滾,反觀初次公開發行(IPO),卻是冷颼颼。根據《安永大中華區IPO市場調查報告》指出,2021年台灣上市櫃新掛牌公司共27家,雖然較2020年減少1家,不過由於有半導體代工業者力積電掛牌,籌資76.9億元,因此總籌資金額來到300.88億元(約10.76億美元),年增率近1倍。但這樣的數字就算跟台灣過去相比也只是差強人意,與全球對比更是相形見絀。

很現實!企業海外籌資估值較高

根據KPMG數據,《財訊》分析,全球經濟雖受疫情重擊,但受惠於資金寬鬆、產業轉型與新經濟需求,2021年全球IPO件數高達2227件,募資金額4330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約5成,其中又以那斯達克和紐交所居首;即便是受到美中對峙、政策劇烈轉向的中國,上證、港交所、深交所仍穩居IPO的全球前5大交易所。相較之下,台灣IPO件數與金額,僅占了全球比重的1%和0.2%。

其實,並不是沒有新企業要掛牌,而是不願在台灣掛牌,證據就是去年已有5家公司直接到國外交易所上市、或被海外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公司收購。其中沛星互動(Appier)一家公司11.86億美元的市值,就超過台灣2021年全年的IPO募資金額,睿能創意Gogoro的估值更高達23億美元。

根據《財訊》調查,仁新醫藥子公司、德翔海運、奧丁丁等台灣公司,均已公告要到海外掛牌,本來曾遞件申請上市,卻又自行撤件的圓點奈米、伊雲谷,改赴海外上市的機率也很大。

台灣工研新創協會會長高繼祖指出,「企業海外掛牌潮不是壞事,表示國外資金願意給予高估值,但台灣不是一直要推資本市場國際化?為什麼不更積極與國際交易所如那斯達克、東京證交所合作,用雙重上市(Dual listing)或更靈活的方式,留住這些好公司?」

很洩氣! 創新板、戰略新板成空包彈

《財訊》報導指出,2021年為催生台灣本土獨角獸,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分別新設創新板與戰略新板,但截至2021年底,創新板掛牌數仍掛零,戰略新板也只有東研信超、進典、數泓科、宏碁智醫、騰雲、倍力等6家掛牌,雖然持續有案件送進,但不管是交易所或投資人,似乎都還是觀望態度。…(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50期)